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重点研究如何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学习、贯彻和落实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重大,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  如何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构成了论文的五章。  第一章着重研究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包括:一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依据;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牢固确立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是民族地区历史的创造者;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穿上不同民族的服装。  第二章研究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及经验。通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梳理,总结出三条历史经验:一是改善民生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培养民族人才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结历史经验旨在为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借鉴。  第三章研究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瓶颈是什么?也就是说,它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本文认为: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民族地区的宣传与普及;二是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多样化,冲击了民族地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三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影响着民族地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四章着重探讨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全文的重点。本文认为有四个路径:一是文化路径。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去阐释、用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去阐释、用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去传播。二是教育路径。具体措施是:发展民族基础教育提升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提升民族群众的理论素养;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提升民族群众的政治觉悟。“三个发展”“三个提升”以此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宣传路径。在宣传上,要根据各民族的特点,采取民族化的宣传形式、通俗化的语言形式和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宣传普及。四是保障路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物质保障,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组织保障,民族地区专业化的理论队伍建设是队伍保障。“三个保障”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保障,保障顺利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五章探讨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是本文的结尾部分。其价值主要有:一是政治价值。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促进民族地区政治发展、提升政治认同、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二是经济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它决定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规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行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三是文化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确保主流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地位,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四是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激发民族地区的社会创造活力,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等。五是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民族地区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每年都会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成为继住房、医疗和教育这新三座大山之外的又一沉重负担,特别是始于2008年底的金融风暴
学术界有关“人情”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最先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探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地发展和进步,外来文
学位
学位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
当代社会,“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凸显的焦点领域。文化全球化通常被理解为文化的全球性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副产品”。文化是人们生存生活的诉求与表达。文化全球化不是经济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孤残儿童的福利和保障是儿童福利的基本内容。孤残儿童社会政策对保障孤残儿童的权利,满足孤残儿童的需要和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具有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和内在追求。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平等”问题的著作即没有“小写字母”的关于平等问题的文本,但马克思恩格斯平等理论却是马克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