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卫生服务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导致医疗卫生市场存在市场失灵,从而要求政府必须介入以提高效率、确保公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呈现过度市场化的特征,卫生财政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大幅缩小,居民个人负担的医疗卫生开支不断加重,由此引发的“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新医改的出台强调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主导地位。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结果最终反映在人们的健康状况上,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大化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并最小化健康不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健康指标明显改善,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健康不平等仍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了我国卫生财政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了健康需求理论与健康生产函数,介绍了以往学者们对于卫生财政支出与健康产出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影响健康的其他因素。第二部分对我国卫生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按照规模是否充足、结构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进行定性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卫生财政支出存在规模不充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构造宏观健康生产函数,利用2005—.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孕产妇死亡率作为健康衡量指标,评估我国卫生财政支出的健康产出效应。得出了当前我国卫生财政支出是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变量、卫生财政支出的健康产出弹性存在地区差异等结论。第四部分在描述了我国国民健康现状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了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监督评估机制等对策,以期能在未来提高我国卫生财政支出健康产出的有效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