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维度词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就空间维度形容词“deep”和“深”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人类在空间认知及空间隐喻思维上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文章分空间域、时间域、颜色域、声音域和心理状态域等五个领域对与维度形容词“deep”、“深”搭配的名词的类型以及频率进行了统计,试图通过直接频率对比找出“deep”和“深”在每个域中的分布特点和异同。空间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据了重要、核心的地位。由于这两个词在空间域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本文进一步将与其搭配的名词分为五类进行研究,并将这些类别与形状、功能等认知模型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发现“deep”和“深”都能用于这五类,但具体的搭配方式会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例如,在容器类中“deep”可以和表示各式各样便携式容器的名词搭配如碟,碗,壶,锅,杯等,而“深”却常用来描述一些大型不可随意搬动的建筑如闺,宅,宫,院,楼等。研究还发现,这五类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有一个共性,即它们都是三维的并且有一个可以测深浅的内在维度。通过对“deep”和“深”隐喻义的研究,本文认为隐喻实质上是一种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空间隐喻作为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非空间思维其实是蕴藏于意象图式结构的空间思维的隐喻版。文章在容器图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分别表示位置意义和延伸意义的有关DEEP/SHEN的意象图式,并用这两个意象图式对“deep”和“深”在目标域的隐喻延伸给出了系统、连贯的解释。通过对四个目标域即时间域、颜色域、声音域和心理状态域的定性、定量分析,发现DEEP和SHEN这两个概念的空间意象图式都可以投射到上述四个目标域上,也就是说“deep”和“深”都能用于这四个目标域,其中“deep”和“深”用的最多的是心理状态域,但“deep”在声音域用的较多而“深”则更多地用于时间域,论文就这些差异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所作的实质上是一种实证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大型语料库检索的真实语料为研究的起点,并用这些语料来检验认知隐喻理论的可靠性及解释力,通过频率特别是百分比频率的计算试图找出人类认知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论文将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和认知解释相结合,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弥补了前人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同时也提高了论证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