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从“统购统销”到“双轨制”,再到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完全放开多个阶段,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 “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拟用目标价格补贴取代先前的最低收购价,并已对新疆的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展开试验,这标志着以粮食价格为核心的新一轮粮食市场化改革即将启动。由于处于市场化改革初期,价格机制尚未完善,频繁的粮食价格波动一直牵动着改革者的神经。摸清粮食价格传递效应,对了解粮食市场运行规律,解决好粮食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混乱问题,协调农户和企业利益,增强政府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归纳分析前人关于价格传递和农产品价格传递相关研究,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产业链为视角,选取农资价格指数、原粮价格指数、成品粮或粮食制品价格指数作为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代表性数据,通过图表、相关性检验以及CV变异系数,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链纵向传递现状,并发现粮食产业链中存在不对称传递现象。接着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长期内,除大豆外各种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又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长期内,中游环节原粮价格均单向向产前环节农资价格传递,而部分品种粮食下产后环节成品粮或粮食成品单向向原粮环节传递,各环节两两之间均存在不对称传递现象。然后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各粮食产业链误差修正系数,发现不同粮食品种短期内受到外部冲击,回复到原有协整关系速度不同。又通过方差分解,发现了短期内,农资价格对产中及产后环节产品价格影响有限,而原粮价格对产后环节成品粮价格或粮食制品价格影响较大,短期内也存在价格不对称传递现象。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市场结构、政府干预和供需结构失衡均能很好解释长期内和短期内我国粮食价格纵向传递所显现出的不对称传递现象。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产业链视角完善现有粮食价格调控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粮食价格应急机制和加强粮食产业链各环节有效连接的政策建议,促使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和传递更规律、平稳,加快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