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备受关注。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孟子的“四端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主体精神构建着属于人的独特的价值世界。谈主体性就要谈人,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主体性,离开了主体性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也很难有未来。 作为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发现了具有超越时空品格的“良知”。“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之中,是个体能够实现价值之明的根基根据。借助人人固有的心体良知,王阳明打开了人性发展和深化的通道,在“良知”这种良性自我意识的引导下,通过“致良知”而完善自我和发展德性成就了个体内在需要的必然性。因为良知乃人的良知,因此讲良知就是讲主体,只有把人当目的,良知之明才能呈现,而要扩展良知之明,更要讲主体,离开了自主自觉的昂扬的主体精神,良知之明也只是一隙之明而已。主体的自主自觉不仅在于他的“一念之发”,还在于他的身体力行,由行动产生的做事过程才是其主体精神的集中展现。总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注重践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自为世界。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热门领域,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成果中既有对良知说学理内部的梳理与阐发,又有关于致良知说价值和意义的探讨。虽然研究数量的多寡并不能根本确定一种理论的最终价值,但却可以从某个层面反映出致良知说确实涵有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因为它是从人之自身出发而去思考人,肯定人,而正是这一个个个体之人共同构筑了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仍然致力于去思考“人”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以主体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分七个部分对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进行探讨和阐发。第一部分是绪论,揭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王阳明发现“良知”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知识、情感和生命的发生成长过程、社会历史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来分析人心之固有良知的存在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良知与自我的关系。第三部分阐发了良知的提出及“心即理”的定位对人之主体性价值的肯定。第四部分探讨了依据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个体应如何寓知于行,知行合一,通过主体精神的张扬来实现对自我的改造和完善。主体要致得良知,就意味着破除阻碍自我良知扩充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蔽固个体良知的“恶”。“恶”既来自于个体的私意、私欲的膨胀对光明心性的淹没,又源于不当的自我认知等情感心理因素。主体致良知的过程是明心见性,与自身之“恶”作斗争的过程,那么,“恶”何以难除?又为什么务去?个体通过致良知而不断脱去自身之“恶”,是否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之境?在致良知语境下,所谓个体自由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蕴?所有这些问题在本章都会有具体的解说。第五部分集中讨论了“圣人在我不在人”以及“成圣”与个体人格多元化的可能性。王阳明所倡导的主体精神在人人皆可成圣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我良知作为裁定是非的价值标准,打破了外在权威的垄断而将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了心体的明觉“良知”,从根本上是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认同。第六部分分析了在心体良知的引导下,个体主体性的扩展并没有陷入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回归了一种“理性的自觉”,并探讨了这种走向生成的原因。第七部分,也是本论文的最终归旨,将致良知思想与备受关注的自我实现的问题相结合,通过与西方自我实现理论的局部比较,挖掘致良知思想是如何基于自我而实现自我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体通过“致良知”来构建良好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