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体性的价值与走向——王阳明良知说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备受关注。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孟子的“四端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主体精神构建着属于人的独特的价值世界。谈主体性就要谈人,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主体性,离开了主体性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也很难有未来。  作为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发现了具有超越时空品格的“良知”。“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之中,是个体能够实现价值之明的根基根据。借助人人固有的心体良知,王阳明打开了人性发展和深化的通道,在“良知”这种良性自我意识的引导下,通过“致良知”而完善自我和发展德性成就了个体内在需要的必然性。因为良知乃人的良知,因此讲良知就是讲主体,只有把人当目的,良知之明才能呈现,而要扩展良知之明,更要讲主体,离开了自主自觉的昂扬的主体精神,良知之明也只是一隙之明而已。主体的自主自觉不仅在于他的“一念之发”,还在于他的身体力行,由行动产生的做事过程才是其主体精神的集中展现。总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注重践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自为世界。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热门领域,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成果中既有对良知说学理内部的梳理与阐发,又有关于致良知说价值和意义的探讨。虽然研究数量的多寡并不能根本确定一种理论的最终价值,但却可以从某个层面反映出致良知说确实涵有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因为它是从人之自身出发而去思考人,肯定人,而正是这一个个个体之人共同构筑了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仍然致力于去思考“人”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以主体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分七个部分对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进行探讨和阐发。第一部分是绪论,揭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王阳明发现“良知”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知识、情感和生命的发生成长过程、社会历史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来分析人心之固有良知的存在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良知与自我的关系。第三部分阐发了良知的提出及“心即理”的定位对人之主体性价值的肯定。第四部分探讨了依据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个体应如何寓知于行,知行合一,通过主体精神的张扬来实现对自我的改造和完善。主体要致得良知,就意味着破除阻碍自我良知扩充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蔽固个体良知的“恶”。“恶”既来自于个体的私意、私欲的膨胀对光明心性的淹没,又源于不当的自我认知等情感心理因素。主体致良知的过程是明心见性,与自身之“恶”作斗争的过程,那么,“恶”何以难除?又为什么务去?个体通过致良知而不断脱去自身之“恶”,是否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之境?在致良知语境下,所谓个体自由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蕴?所有这些问题在本章都会有具体的解说。第五部分集中讨论了“圣人在我不在人”以及“成圣”与个体人格多元化的可能性。王阳明所倡导的主体精神在人人皆可成圣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我良知作为裁定是非的价值标准,打破了外在权威的垄断而将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了心体的明觉“良知”,从根本上是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认同。第六部分分析了在心体良知的引导下,个体主体性的扩展并没有陷入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回归了一种“理性的自觉”,并探讨了这种走向生成的原因。第七部分,也是本论文的最终归旨,将致良知思想与备受关注的自我实现的问题相结合,通过与西方自我实现理论的局部比较,挖掘致良知思想是如何基于自我而实现自我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体通过“致良知”来构建良好生活的可能。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出现正让信息传递变得简单、快速而廉价,重塑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伦理学已成为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
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创新战略,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略手段都体现了生态化的意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国家创新战略生态化实施情况如何,尚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战略执行方式、进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的、动态的跟踪评价。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是最基本法学方法。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主要责任是把案件事实转换为法律事实,再把法律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中的条件假设和行为模式,由此赋
提到文化研究,学术界一般公认为它发端于英国,在英国的文化研究中,伯明翰学派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理查德·霍加特是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
被称之为“汉代思想演变的大关键的人物”的扬雄与被称为“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的王充在历史上都饱受争议。扬雄和王充都生活在汉代且相差仅百年,将
雷思齐是宋元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易学家,他流传在世的易学著作有《易图通变》和《易筮通变》。这些著作体现了雷氏对于《易》本原问题的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雷氏对宋以来的
金融业承担着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调节经济的重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随着金融业在各个领域的渗透,金融业对社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人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会接触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