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作为人类各种活动的主要聚居场所,城市在促使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却使得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发展问题愈发严重,从而迫使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得不放弃传统“褐色经济”的城市发展方式,探寻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绿色经济。于是,“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被看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佳方式。“绿色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试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对绿色城市的大力倡导,相信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将会是我国城市以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方向。对“绿色城市”所进行的研究不仅涉及城市环境的绿色化建设、人们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包括对绿色城市建设完备程度的具体评价。而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定量评价绿色城市的发展程度,其理论与应用研究也是绿色城市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绿色城市的研究虽有了一定成果,但对绿色城市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研究则稍显薄弱,仅处于理论探讨和战略导向层面,尤其是我国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对某一城市绿色程度或生态程度的研究分析,而未能从整体上对某个区域或是对某一类的城市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较为单一。单一研究某一城市虽有针对性,但缺乏对比性。因此,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试图构建以环境健康、资源节约、低碳经济、资源建设、技术创新和社会保障六大类33个三级指标在内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并选取沈阳、大连、青岛等15个副省级城市为样本城市来对这些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关联性的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下一些问题:其一,先对国内外绿色城市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详述了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比分析了绿色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区别和联系,随后又简要介绍了绿色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其二,遵循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结合理论分析,综合众多已有文献的研究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包含33个指标在内的三级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为绿色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二级指标包括环境健康、资源利用、低碳经济、资源建设、技术创新、社会保障六个子系统,而后对二级指标层进行分解,具体到一个个单项的三级指标,并对这33个三级指标的选取原因和指标概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其三,搜集大量有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选取沈阳、大连、青岛等15个副省级城市为样本来对这些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为: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绿色城市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依次为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杭州、成都、青岛、沈阳、济南、西安、厦门、大连、宁波、哈尔滨、长春。把上述城市的绿色城市综合评价指数的结果分为三个梯度:深圳、广州属于第一梯度,二者的绿色城市发展水平最优;南京、武汉、杭州、成都属于第二梯度,这四个城市的各个指标发展非常不平衡;其余城市属于第三梯度,很多绿色城市评价指标的发展较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四,针对绿色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我国发展绿色城市的对策建议,分别包括提高环境健康水平、资源利用水平、低碳经济水平、资源建设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在不足之处一节中,对本文实证分析结果中大连绿色城市发展水平排名靠后的原因做了简要的陈述。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在对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特征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绿色城市功能的角度对绿色城市做出定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评价,指标选取加入了现代化生活的理念,把技术创新水平列为评价绿色城市发展程度的指标;由于以往大多都是研究单个城市或单个省份绿色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则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样本城市建立科学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这些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关联性的分析,希望对我国发展建设绿色城市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