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以扬州学派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论文选取乾隆至道光这一时期为研究背景,在考察学术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剖析汪中、凌廷堪、焦循、阮元等人在文学思想领域形成的典型命题,展现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的逻辑构成和文化内涵。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中主要交待了课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第一章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清代朴学和扬州学派的学术面目做了考论和整理;二是通过考察扬州学派对文与学、文与道、文与义理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展现他们文学观的独特之处。第二章主要以扬州学派的文学史观为研究对象。文中将扬州学派文学史观的文化根据和学理构成概括为“一纲三目”。并着重探讨了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形成,以及命题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内涵。第三章主要考察了扬州学派以“性情论”为核心的创作文论。扬州学派的“性情论”是在对“性命”理论的基础上衍申出来的,并在近乎相似的学术体认过程中,出现了“性情论”与“性灵说”的分化,这主要体现在阮元和焦循的主张中。阮元的“性情论”,主张“性情之正”,强调对性情的规范性,而焦循的“性灵说”主张“人各一性”,重在提倡性情的独特性。第四章研究扬州学派的骈文观。扬州学派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尤其表现在对骈文的推崇上。汪中、凌廷堪、阮元对此发论尤多。通过深入剖析汪中的“骈散兼论”、凌廷堪的“骈文正变说”,以及阮元的“文笔辨”,展现扬州学派骈文观的面貌和文化精神。第五章对扬州学派的文学思想的局限和地位做出总体评价。学术的介入,使得扬州学派的文学思想从内容和内涵等多个角度上都得到提升,但是也在诸多方面形成束缚和障碍。通过对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的独特风貌、理论价值,及独有的文化意蕴的典型观照,对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