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初诊Ⅳ期乳腺癌(De novo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DnMBC)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Recurrent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rM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并深入分析初诊Ⅳ期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243例初诊Ⅳ期乳腺癌为DnMBC组,按照匹配条件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972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为rMBC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并深入分析初诊Ⅳ期乳腺癌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Graph Pad Prism7软件进行绘图;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DnMBC组243例和rMBC组972例患者中,与rMBC相比,DnMBC患者中位年龄较大(52岁vs.49岁),肿瘤T3-4期比例较高(53%vs.12.7%),腋窝淋巴结N2-3期比例较高(65.6%vs.36.4%),首发单器官转移中骨转移比例较高(51.9%vs.22.6%),一线接受化疗比例较高(94.6%vs.83.9%),接受手术治疗比例较高(27.6%vs.14.7%)。中位随访时间28(2-155)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OS):DnMBC 35(30-40)月,rMBC 30(28-32)月(P=0.047)。rMBC中,无疾病间隔期(Disease-free interval,DFI)<2年、≥2年且<5年、≥5年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4月、29月、46月(P<0.001)。与DnMBC患者相比,DFI<2年(P<0.001)、≥2年且<5年(P=0.02)的rMBC患者OS更差,而DFI≥5年(P=0.008)的rMBC患者OS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DnMBC患者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经状态、原发肿瘤T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表达情况、Ki-67指数、首发转移器官数目、是否内脏转移与患者PFS相关(P<0.05);原发肿瘤T分期、N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表达情况、Ki-67指数、首发转移器官数目、单发器官转移部位、是否内脏转移、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及是否进行抗HER2治疗与患者OS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态、Ki-67指数为DnMB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原发肿瘤T分期、N分期、ER状态、有无内脏转移、是否手术治疗为DnMB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rMBC患者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ER状态、PR状态、初始治疗方式及是否进行抗HER2治疗与患者O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ER状态、PR状态、初始治疗方式为rMB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DnMBC患者进行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HR+/HER2-组PFS及OS显著优于HR±/HER2+、HR-/HER2-组中,无内脏转移组PFS及OS显著优于有内脏转移组,接受原发肿瘤手术治疗组的PFS及OS显著优于未接受手术治疗组,而和具体手术方式无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DnMBC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研究发现,接受手术治疗的多为HR+/HER2-、首发单发骨转移患者;HR+/HER2-、HR±/HER2+组中,接受手术治疗者较未接受手术治疗者OS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4);而HR-/HER2-组,是否接受手术治疗OS无差异(P=0.119)。单发骨转移组,接受手术治疗者较未接受手术治疗者OS更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单发肺转移、单发肝转移、单发脑转移、其他部位转移及多发部位转移组,是否接受手术治疗OS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同期rMBC相比,DnMBC患者肿瘤侵袭性较强,治疗手段更积极,预后却相对较好;DFI为影响rMB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姑息性手术治疗有可能改善单发骨转移、非三阴型DnMBC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