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成为失地农民。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土地之于农民的就业功能也随之失去,失地农民问题随即产生。就业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不仅可以产生宏观的社会效益——维持社会稳定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还可以产生微观经济效益——增加失地农民收入。因此,研究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失地农民长期可持续就业之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让其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极度匮乏,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观念落后、适应能力差等方面。这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增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对失地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更新他们的观念对于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城市化水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失地农民的关系,对失地农民的数量进行了预测;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托达罗模型,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对失地农民就业的效应、收益、收益率估算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分析,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提出促进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和建议:首先要从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对失地农民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次,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对失地农民劳动者的健康投资;最后,努力提高失地农民和企业投资人力资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