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杜鹃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wh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离鉴定紫花杜鹃叶(Rhododendron amesiae Rehd.et Wils.)的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并分别从酶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紫花杜鹃叶的抗炎作用,为杜鹃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1.紫花杜鹃叶的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所得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通过硅胶柱色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ODS)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质谱等波谱学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2.测定单体化合物对磷酸二酯酶4(PDE4)的抑制活性,并采用Autodock4.2、SYBYL分子对接软件研究单体化合物与酶的结合作用。3.采用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的方法研究所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1.从紫花杜鹃叶95%乙醇提取物共分离得到了20个单体化合物。包括6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rayanotoxinⅢ(1)、grayanotoxinⅠ(2)、grayanotoxinⅣ(3)、grayanotoxinⅦ(4)、grayanotoxinⅡ(5)、grayanotoxin XVⅢ(6)。6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mpanulin(7)、木栓烷(8)、熊果酸(9)、熊果醇(10)、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20(30)-二烯-28-酸(11),30-无甲基-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12)。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13)、2R,3R-3,5,7,3’,5’-五羟基黄烷(14)、辛可耐因Ⅰa(15)、槲皮素(16)、matteucinol(17)、methylmatteucinol(18)、杜鹃素(19)。以及一个脂肪酸类化合物,鉴定为油酸酰胺(20)。2.体外酶学实验结果表明,所得二萜类化合物对PDE4均没有抑制作用,三萜类化合物部分表现出弱的抑制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对PDE4均有中等强度抑制作用,IC50值范围为:33.7-48.3μM。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氢键及π-π键与PDE4的Q口袋结合,且化合物17-19对PDE4D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PDE4B的抑制作用。3.与阳性药比较,所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结论:所分离得到的2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花杜鹃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和15为首次从杜鹃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为杜鹃花科植物中特征性的二萜类成分,化合物17-19为杜鹃属中特有的黄酮类成分。所得黄酮类化合物13-19具有中等强度的PDE4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其与PDE4的Q口袋相结合。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所得二萜类化合物1-6具有中等强度的抗炎活性。
其他文献
介绍了疏水性聚丙烯纤维的生产工艺特点及其开发过程.着重对疏水性油剂和抗静电剂的选择及其使用方法、用量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技术与超声、X光钼靶在乳腺癌筛查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我院筛查的2000例(其中85例进行活检)进行乳腺癌筛查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学科和领域的综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进行分析,可以从社会网络的视角了解我国客家研究类期刊论文在研究主题的现状和特点。研究结
黄遵宪被调回国内任职之后,由张振勋"代理"新加坡总领事一职,这既是驻英公使龚照瑗大力推荐的结果,也是由于槟城副领事是新加坡总领事的首要下属。他在新加坡总领事任内较好
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写作技能和作文水平可在实施写作—接受反馈—基于反馈修改的循环反复模式下有效提升。但是,当今教学现状是,教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采用酶催化氧化法,对含苯胺、酚类化合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进行了一级处理.结果表明,当辣根过氧化物酶用量为1
对于非光滑凸优化问题,迫近束方法展示出较高的有效性,我们试图通过改变相应的参数将其推广至非凸非精确优化问题中.我们给出求解一类已知目标函数近似值的非凸非光滑优化问
目的:探讨槐耳(Huaier)是否可以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细胞株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的耐药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细胞培养: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人急性T-ALL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EM-C1和CEM-C7细胞。2.实验分组:(1)根据槐耳的干预浓度(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