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调查,分析归纳其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辅助完善结肠息肉的临床诊疗辨证体系,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结肠息肉患者220例,详细记录四诊信息及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参考朱文峰主编的《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量表”提取相关证素,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归纳结肠息肉的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结果:1.共收集结肠息肉患者220例,男性137例,女性83例,男女比例1.65:1,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86岁。2.结肠息肉单发患者179例(占81%),多发患者41例(占19%),两者比值为4.37:1。回盲部8例(3.64%),升结肠43例(19.55%),横结肠55例(25.00%),降结肠23例(10.45%),乙状结肠104例(47.27%),男女间的各部位分布无明显差异(P=0.159>0.05)。息肉的形态以广基型者最多(72.73%),其次为亚蒂型(13.64%),有蒂型(14.09%)。息肉大小≤0.5cm的最多(55.00%),其次为0.6-1.0cm(37.27%),>1.Ocm(7.73%)。腺瘤性息肉(67.73%),非腺痛性息肉(32.27%)。3.220例结肠息肉患者,按照病位证素的证候特征,排除频数分布比例<2%的证素,提取出的主要病位:脾182例(82.73%)>大肠87例(39.55%)>胃27例(12.27%)>肝14例(6.36%)>肾6例(2.73%)。证素组合以单病位为主,占总数的63.18%,其次为双病位,占总数的32.73%,三病位及以上比较少见,仅占总数的4.09%。病位在脾的最多,其次是大肠、脾和肠。主要的病性要素有湿(52.27%)、气虚(48.64%)、气滞(35.91%)、热(31.36%)、血瘀(26.82%),其次还有阳虚(16.36%)、阴虚(8.18%)、寒(2.27%)、痰(3.18%)。证素组合以双病性最多,其次是三病性,单病性较少,三病性以上很少见。虚实夹杂最多(45.91%),实证(36.36%),虚证(17.73%)。4.不同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病位在脾的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病位在大肠的以湿、热、气滞为主,病位在胃、肝的以气虚为主,病位在肾的以阳虚为主。结论:结肠息肉好发于45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息肉以单发多见,以左半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多见。病理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结肠息肉的病位证素主要有脾、大肠、胃、肝、肾,以单病位为主,病位在脾最多。病性证素以湿、气虚、气滞、热、血瘀为主,以双病性为主,虚实夹杂多于实证或虚证。病位在脾的以湿、气虚、气滞为主,病位在大肠的以湿、热、气滞为主,病位在胃、肝的以气虚为主,病位在肾的以阳虚为主。结肠息肉的证素分布与患者性别、年龄、息肉的数目、形态以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