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皮质醇、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浓度的影响。方法: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发病在72小时之内的脑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 C)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即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RIPost C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上肢远隔缺血后处理治疗,即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开始给予患者远隔缺血预适应仪早、晚各一次治疗,连续给予6天,双上肢完全缺血/再灌注5分钟为一个循环,每次给予患者5个循环,根据患者自身基础血压而选择合适的加压压力,保证加压压力大于自身血压30mm Hg及以上,以达到短暂阻断肢体血流的目的。分别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RIPost C前)6:00-8:00、入院后第八天(RIPost C6天后)6:00-8:00用分离胶促凝采血管收集外周血2ml。同时评估入院时NIHSS评分,记录患者一般医学资料(包括血常规、血脂等)及使用ELISA技术分别按照试剂说明书检测血清中儿茶酚胺、皮质醇和HMGB1的含量。结果:(1)儿茶酚胺、皮质醇、HMGB1和NIHSS得分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结果分别如下:儿茶酚胺分析的相关系数R=-0.127,P=0.603;皮质醇分析的相关系数R=0.080,P=0.702;HMGB1分析的相关系数R=-0.358,P=0.079。(2)查阅文献定义血液中淋巴细胞计数<1.0×10*9为淋巴细胞减少;儿茶酚胺、皮质醇、HMGB1和淋巴细胞减少之间未见相关性,结果分别如下:儿茶酚胺分析的相关系数R=0.268,P=0.109;皮质醇分析的相关系数R=0.168,P=0.306;HMGB1分析的相关系数R=0.048,P=0.776。(3)儿茶酚胺和HMGB1第8天浓度高于第2天,皮质醇第8天浓度低于第2天,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RIPost C组HMGB1浓度差值低于对照组HMGB1浓度差值,两组间浓度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比较RIPost C组和对照组儿茶酚胺浓度差(P=0.640)、皮质醇浓度差(P=0.7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6天的RIPost C(双上肢完全缺血/再灌注5分钟,5个循环)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MGB1的浓度,这可能是RIPost C减轻急性脑梗死后外周免疫抑制的机制之一,但RIPost C对急性脑梗死脑梗死后血清中儿茶酚胺、皮质醇的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