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是影响杀虫剂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温度对杀虫剂的影响机制非常复杂,其可通过影响杀虫剂的理化性质以及昆虫的新陈代谢等来影响杀虫剂的毒力和防治效果,产生不同的温度效应。杀虫剂理化性质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昆虫对杀虫剂的吸收、体内分布,而不同温度下昆虫体内新陈代谢变化明显影响其解毒代谢。前期研究初步发现,温度对棉花重要害虫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防治药剂室内毒力存在明显影响,且其解毒酶在不同温度下活力变化明显。本论文采用试验处理前、中、后严格控制温度一致的测定方法,在一系列精密控温生测室中(250cm×150 cm×180 cm,±0.5℃)测定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以及不同温度效应杀虫剂混配使用对绿盲蝽的温度效应,同时测定了试虫体内的三种解毒酶活力随温度变化的钟形曲线,温度长期作用对试虫体内解毒酶活力的影响,杀虫剂诱导对解毒酶活力钟形曲线的影响以及解毒酶抑制剂处理后对试虫体内解毒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采用食料浸渍法测定了硫丹、敌敌畏、氰戊菊酯、噻嗪酮、虫酰肼、阿维菌素、溴虫腈和氟铃脲7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在15℃、20℃、25℃、30℃和35℃下对绿盲蝽3龄试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除氧化磷酸化解偶剂溴虫腈表现出较轻微的负温度效应外,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均表现为强或弱的正温度效应。2.采用食料浸渍法、点滴法、食料混毒法以及熏蒸法分别测定了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氟铃脲和敌敌畏对绿盲蝽3龄若虫毒力的温度效应。结果表明,在15℃到35℃范围内,点滴法测定辛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对试虫毒力的温度系数分别达+7.34和-5.33,而在食料浸渍法中分别为+1.14和-51.35。食料混毒法测定吡虫啉和氟铃脲对试虫毒力的温度系数分别为+8.75和+46.91,而食料浸渍法中分别为+22.45和+26.42。熏蒸法测定敌敌畏对试虫毒力温度系数为+3.89,食料浸渍法为+1.30。3.采用食料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温度效应杀虫剂混合使用后,其CTC值在不同温度下变化情况。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效应药剂混合使用时,其混剂的温度效应和单剂温度效应一致,其最高增效的配比范围在不同温度之间也没有变化。如正温度效应药剂吡虫啉和氟铃脲混合使用后,不同温度下其混剂的CTC值最高的配比范围均在吡虫啉:氟铃脲5:1左右;负温度效应药剂灭多威和高氯混合使用后,其混剂CTC值最高的配比范围均在灭多威:高氯25:1-30:1之间。不同温度效应药剂混合使用时,其混剂的温度效应则比较复杂,其最高增效的配比范围在不同温度之间变化较明显。强正温度效应药剂和强负温度效应药剂混合使用时,不同温度下其最高的CTC值基本一致,但其具有最高增效效果的混剂配比却完全不同。4.绿盲蝽体内解毒酶对杀虫剂毒力温度效应影响机制研究方面,首先测定了绿盲蝽体内解毒酶活力的钟形曲线。钟形曲线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温度范围内,25℃时三种解毒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时的酶活力,10℃-25℃时三种解毒酶的活力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25℃-40℃时均与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从温度长期作用对绿盲蝽体内解毒酶的影响测定结果来看,在供试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GST和Car E活力显著下降,MFO活力先升高后下降。亚致死剂量杀虫剂诱导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GST可能受诱导参与杀虫剂溴虫腈负温度效应的变化过程。绿盲蝽体内Car E和MFO在15℃左右的低温时,均易受杀虫剂氟铃脲和溴虫腈诱导而活力增加,但20℃-35℃时两种酶活力均不易受杀虫剂诱导。除此以外,氟铃脲和吡虫啉在供试浓度处理下会对MFO的活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解毒酶抑制剂的验证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在25℃时,辛硫磷对GST酶诱导活力明显上升,高于空白对照和抑制剂DEM处理后的活力;但是,在供试温度范围内,吡虫啉对绿盲蝽MFO酶脱甲基诱导活力较空白对照和抑制剂PBO处理没有上升。总体来看,解毒酶对杀虫剂的温度效应存在一定的影响,如GST可能受诱导参与杀虫剂溴虫腈负温度效应的变化过程,但仍需更系统、全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完善补充。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更加合理地使用药剂,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试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