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区构造环境上属于快速扩张中心,该区段洋中脊拉张速率达到了12cm/yr,轴部基底平均水深2630m。本文即是对该研究区(103°54.41’W, 12°42.68’N)获得的热液烟囱体硫化物样品展开了研究。借助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硫化物显微结构特征,并分析了硫化物中的矿物组合。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中常见矿物为Fe硫化物和Zn硫化物,并经历了由早期Fe硫化物为主转变为晚期成熟化以Zn硫化物为主的过程;根据观察到的显微结构,东太平洋海隆13oN附近热液硫化物的形成至少可划分出四个阶段即黄铁矿阶段、黄铜矿阶段、黄铁矿-闪锌矿和闪锌矿阶段。建立了热液硫化物样品中常、微量元素的测试方法,测定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常、微量元素组成,并与有沉积物覆盖的北胡安德富卡脊Middle Valley烟囱体硫化物和弧后环境的北斐济盆地富Zn型烟囱体硫化物进行了对比。以Cu、Pb、Zn相对含量百分比划分,东太平洋海隆13oN附近热液硫化物属富Zn型。阐述了东太平洋海隆13oN附近热液硫化物微量元素组成空间变化特征及元素比值在样品中的演化,并分析了常微量元素之间及元素/Cu值与1/Cu之间的相关性。Cd、Ga、In主要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Zn硫化物中,Co的主要寄主矿物是Zn硫化物。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的形成过程中,常量元素Cu、微量元素Mo趋向于在高温(T>300℃)条件下自流体相沉淀。对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而言,硫化物样品中Cu含量、Cu/Pb及Mo/Pb值可以为形成硫化物的流体的温度变化提供指示性佐证;对应于形成硫化物的流体温度由高温至低温的演化,流体化学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演化,其中Sr、Ba、Au等微量元素按指数函数规律富集。对获取的硫化物样品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旋转后获得的因子可以区分出形成硫化物的流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绘制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据此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黄铁矿的稳定场的演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动力学实验和硫同位素分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沉淀硫化物的热液活动过程中形成优势矿物黄铁矿的可能的主要化学反应历程和形成硫化物的流体的温度变化对黄铁矿形成的热力学机制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明朝徐渭为题,研究徐渭在笔墨语言中所带来的艺术感受。通过对徐渭绘画思想形成过程来分析其笔墨语言的形成,另外对其笔墨语言的研究说明其绘画创作带来的美学内涵与精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产生于唐而兴于宋,而宋朝京城汴梁之南二十里地外的朱仙镇,则掌握着关于木板年画的最精湛的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这项非物质
“魏晋风”在现代服饰中以简约淡雅、朴素自然以及清逸洒脱为特点在服装品牌中得以应用。在未来的服装发展中,“魏晋风”应与当代审美相融合,从设计风格、面料优化以及色彩的
准确分析循环水、消防水等各类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是水质分析中一项比较关键的指标,特别是在石化行业的各类水质样品中,硫存在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各类形态,对于比较洁净的水体中,一般以硫化物的形式较多,且含量较低,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时会产生硫化氢溢出、显色吸光度过低等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关键点,排除干扰,达到快速准确分析水体中微量硫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控制水质,满足环境监测站要求。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以大渡河干流梯级电站系统为分析实例,考虑汶川8.0级地震后地震环境的变化,研究复杂地震环境对梯级电站工程系统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特征,在对梯级电站大坝以及
本文以儿童科普插图为例,通过对左脑和右脑思维方式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插图在思维层面的新概念,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在书籍中插图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儿童科普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