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确保全球变暖及气象灾害频发背景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建立健全的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十分重要,其首要任务是对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标准及体系进行评价。本文首先通过对实况与经验的总结,筛选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研究对象与标准研究对象;其次从农业生产管理的使用角度,以实现灾前预警、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等精细化功能为目的,制定了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标准体系评价要求;最后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标准化处理与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标准的可操作性与标准体系的完整性。(1)中国粮食主产区主粮种植结构清晰,东北地区以春玉米和单季稻为主,黄淮海地区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单、双季稻为主。本文以“地区+作物+异常气象因子”的划分方法,确定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研究对象为东北春玉米干旱、东北春玉米低温冷害、东北春玉米涝渍、东北单季稻低温冷害、黄淮海冬小麦干旱、黄淮海冬小麦霜冻害、黄淮海冬小麦干热风、黄淮海夏玉米干旱、黄淮海夏玉米高温热害、长江中下游早稻低温冷害、长江中下游晚稻低温冷害、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干旱和长江中下游单季稻高温热害共13个灾种。(2)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标准须具备可操作性,具体包括指标适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其中指标适用性又考虑了分析因素、时间尺度、阈值差异等条件;灾害标准体系须具备功能完整性与技术完整性。基于对标准可操作性的定性分析建立定量评价公式,可计算灾害标准在实现不同评价目的时的可操作性指数等级,从而对比各个标准可操作性的优良差异。而灾害标准的汇总结果能清晰地反映出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且对未来农业气象灾害标准体系的修改与完善提供研究方向。(3)通过对标准指标适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进行量化,进而对可操作性指数等级进行量化,可使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价更加客观科学。标准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显示:各级干旱标准共18项,7项具有可操作性;涝渍标准共10项,3项具有可操作性;低温冷害标准共14项,12项具有可操作性;霜冻标准共7项,4项具有可操作性;高温热害标准共5项,2项具有可操作性;干热风标准共4项,3项具有可操作性。(4)标准体系完整性评价结果显示:目前主要粮食作物气象灾害标准体系基本能满足各环节的灾害等级评价功能,尚且缺乏能实现灾害范围和灾害损失评价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整个体系的功能和技术完整性。其中,水分异常型和多因子异常型气象灾害的等级评价标准体系比较完善,针对各灾种各环节均有可操作标准;而温度异常型气象灾害标准体系只能对低温冷害实现各环节的等级评级,对霜冻、高温热害仅能实现评估环节的等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