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浮游硅藻是浮游植物中的重要类群,也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同时有些种类会引发赤潮,其中硅藻门的骨条藻属Skeletonema、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角毛藻属Chaetoceros等是比较常见的赤潮藻类。对这些重要的优势微型浮游硅藻种类的分类鉴定和遗传特性的研究,特别是分析这些典型种类的遗传地理差异,了解属内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成为了海洋生态和赤潮研究的基础。本文以我国沿海典型微型浮游硅藻属一骨条藻、海链藻、角毛藻的常见种类为研究对象,先分离并建立各个种的无菌纯种培养;然后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特征描述,并进行分类研究;再选择核糖体SSU nrDNA和LSU nrDNA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包括基因序列差异性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旨在对我国沿海几种典型微型浮游硅藻进行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鉴定,并分析其种间、种内、不同地理株系的地理遗传差异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探明我国沿海主要微型浮游硅藻的种类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四种骨条藻的形态学、遗传差异及系统进化分析分析了分离自深圳、香港、青岛、北黄海、厦门、长江口、广州和韩国等地的21株骨条藻。根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为4个种: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marinoi Sarno et Zingone,多恩骨条藻Skeletonema dohrnii Sarno et Kooistra,敏盐骨条藻Skeletonema subsalsum(Cleve)Bethge和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Cleve。分析其nrDNA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热带骨条藻和敏盐骨条藻为单系的,而玛氏骨条藻和多恩骨条藻没有被区分开。因为玛氏骨条藻和多恩骨条藻种间差异非常小,SSU nrDNA序列的相似性非常高,整个序列相似性≥99.62%,而其它种类间的序列相似性在98.37%~98.93%之间。这两个种LSUnrDNA序列相似性≥99.11%,明显高于其它几种间的序列相似性(92.47%~96.3%)。2、八种海链藻的形态学、遗传差异及系统进化分析研究了分离自香港、海口、舟山、台湾海峡、胶州湾等地的20株海链藻。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为8个种,分别为极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minima Gaarder、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Grun.)Fryxell&Hasle、园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Meunier、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Ostenfele)Gran、双环海链藻Thalassiosiradiporocyclus Hasle、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Hasle et Heimdal、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 Takano和艾伦海链藻Thalassiosira allenii Takano。nrDNA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支持细弱海链藻、假微型海链藻、极小海链藻、艾伦海链藻、威氏海链藻、萎软海链藻和双环海链藻为单系起源。威氏海链藻是8种海链藻中最早分歧的谱系,这说明威氏海链藻与其它7种海链藻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细弱海链藻和假微型海链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两个序列分析结果都显示双环海链藻与其它7种海链藻之间的差异最大,种间存在差异最大的两个种是威氏海链藻和双环海链藻(SSU nrDNA,6.57%;LSU nrDNA,12.82%)。差异最小的两个种是圆海链和细弱海链藻(SSU nrDNA,1.52%;LSUnrDNA,1.71%)。两个序列结果都表明细弱海链藻与假微型海链藻序列差异不大(2.00%~2.60%)。SSU nrDNA基因序列分析中,海链藻种内序列差异从0.13%到2.53%,LSU nrDNA基因序列分析的海链藻种内序列差异与SSU nrDNA基因序列分析中的结果相一致。3、两种角毛藻的遗传差异及系统进化分析对分离自香港、海口、黄海和厦门的4株角毛藻(形态学鉴定为2个种,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ius Cleve和短孢角毛藻Chaetoceros brevis Sch(u|¨)tt)进行遗传差异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SU nrDNA基因序列分析中,旋链角毛藻与短孢角毛藻间的种间差异性为6.64%到10.77%,而旋链角毛藻种内的差异为0.18%到0.59%。角毛藻的SSU nrDNA基因组内存在多态性,旋链角毛藻的基因组内多态性平均为0.45%。LSU nrDNA基因序列分析中,短孢角毛藻与旋链角毛藻间的种间差异从17.15%~19.42%。而旋链角毛藻不同的地理株系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