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左传》《史记》等开创的史传传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基础和源头。其中所书写的历史人物在后来被不断叙述和演绎,在不同文本中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人物形象演变历程一直在学界广受关注。值得重视的是,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史传人物也在唐代敦煌变文中的部分讲史类作品中得到了描摹和呈现,展现出较为独特的面貌,这些讲史类作品以史传为基础,对后来的平话小说、历史演义产生影响。本文以敦煌变文中出现的八位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平行研究、文本细读、社会历史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二者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艺术、心理等角度进一步探寻原因。研究变文与史传文学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史传对叙事文学的重大影响,也为雅俗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思路。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绪论、正文以及余论。绪论首先对文献材料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整理、明确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通过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确立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唐前史传人物在变文中的形象演变”从选取的八位历史人物入手,对其故事流变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勾勒故事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对比总结其在变文故事书写中的不同内容。从不同方面对人物形象演变进行梳理,为后文展开具体的比较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变文书写中的特质”主要讨论了史传人物进入变文书写后所具有的特质。首先是语言结构上。灵活随意的口语、情感表达的私人性和书写模式的程式化使之区别史传,体现出民间性。其次在情节故事上,宗教形象和宗教活动现象表现出变文的宗教特质。最后,鲜明的个性和夸张的人物描写满足人们的娱乐性要求。第三章,“变文人物书写对史传传统的承继”主要论述变文书写中的史传人物与史传叙事中人物的一致性。首先变文在对史传人物重新塑造的过程中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义”“勇”“智”“孝”的褒扬以及儒家维护服务大一统的意识。其次,受到史传“实录”干预,变文故事尊重历史背景和人物基本命运,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想象。其三,变文继承了史传的描写手法、叙述方法和第三人称非聚焦型的叙述方式,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使变文的篇章布局紧驰有度,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更具艺术性。第四章,“史传人物在变文书写中形象异同探源”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形象异同分别探析,认为其主要受到文化、艺术、心理三个层面的影响。其相同性归纳为三点:一是佛教与儒家的相互渗透的社会背景导致佛经叙述和史传叙事的相互融合;二是作为兼具历史与文学双重特征的文体,传记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想象使它与变文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三是作家受到的文化教育决定了史传人物在变文书写中的表现。其差异性根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从创作过程和目标看,史传的目的是记载史事为后世的统治提供经验,而变文作为宗教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产物,带有迎合受众者的趣味的目的;从创作审美上,史传叙事追求典雅性和完整性,以阐明“义理”为创作旨归。变文则以俗为美,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要动力;从创作心理上,自我意识的不同觉醒和对欲望的不同认识导致二者对“人性”的不同体现。余论部分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变文在史传与小说发展关系中所起到的联结作用,以及在雅俗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变文具有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为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