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与积极治疗,对预防动脉瘤破裂及降低其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量前交通动脉瘤标准汤氏位颈内动脉C1段与大脑前动脉A1段的夹角,探讨标准汤氏位下C1A1角对介入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意义,用来指导介入治疗。2、根据DSA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探讨该分类方法对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价值。3、进一步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新进展。材料和方法:1、2005年6月—2007年12月确诊并介入栓塞治疗30例前交通动脉瘤。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15例,介入栓塞治疗前未进行ClAl角的测量,不依靠C1A1角塑型微导管、微导丝,记录介入栓塞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B组,实验组15例,介入栓塞治疗前根据标准汤氏位进行C1A1角的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将微导管、微导丝预塑型后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记录介入治疗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2、回顾性总结30例前交通动脉瘤,根据DSA全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30例囊性前交通动脉瘤经BD线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造影术后进行了神经显微外科手术。3、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进行治疗,全身肝素化并接高压冲洗装置。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前常规准备,并在术前半小时微泵缓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术中痉挛。首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选择理想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瘤颈、瘤体长径及宽径。选取标准汤氏位,测量C1A1角。选用不同型号的微弹簧圈或/和瘤颈辅助装置进行动脉瘤栓塞。3小时后拔除导管鞘,局部压迫6小时,穿刺侧下肢制动24小时,常规应用抗生素3天。结果:1、介入栓塞治疗时间,A组介入栓塞治疗时间为2.43±0.52小时,B组介入栓塞治疗时间为1.77±0.51小时,实验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根据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因素并结合病人入院时的Hunt-Hess病情分级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适应症选择,并根据出院时病人的GOS分级进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以GOS分级来评价疗效,认为4级和5级为满意。A组介入治疗满意率为53.3%,死亡率为13.3%:B组介入治疗满意率为93.3%,死亡率为0%。3、根据DSA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30例囊性前交通动脉瘤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20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10例。前下型20例手术操作容易,合并症少,预后良好。后上型10例中1例死亡,另1例仍为植物状态,其余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1、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前测量C1A1角,并根据测量结果,对微导管、微导丝预塑型,介入栓塞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手术满意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前测量C1A1角,根据测量结果将微导管、微导丝预塑型对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介入栓塞成功率,减少合并症及死亡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2、C1A1角度大小与手术时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即角度越小手术时间越长。当C1A1角小于70°时,介入栓塞治疗的难度明显加大。3、根据DSA全脑血管造影标准侧位片,沿颈内动脉岩骨段前缘(C5)与大脑前动脉垂直段前缘(A2)作一连线(BD线),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2型:位于BD线前下方的为Ⅰ型(前下型);位于后上方的为Ⅱ型(后上型)。前下型动脉瘤瘤体突向鞍结节和视神经,周围无重要脆弱组织结构,手术分离容易,而且可与前交通动脉平行放置瘤夹,不仅不会造成载瘤动脉扭曲和缺血,而且操作简便,手术预后良好,介入治疗比较容易。后上型动脉瘤瘤体突向双侧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之前、丘脑区及鞍后方,不仅手术分离难度大,且易造成载瘤动脉扭曲和缺血,合并症多,预后较差;介入治疗难度较大。根据此分型,选择手术入路,评估预后。该分型对介入治疗及神经显微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