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生产、生活秩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文革时期的农业公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适应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周期性以及空间分散性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村与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的农村经济秩序遭遇了严峻挑战:农村家庭结构简单,人手少,资源分散、机械化程度低,农户无法依靠单个家庭完成生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本文在学术界对互助行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农户行为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吉林省H村为例,考察村民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互助行为。第四章至第八章为文章主体,分别从生产工具层面、信息层面、劳动力层面、资金层面以及公共设施层面对村民互助现状、出现的问题、原因、变化趋势等进行研究,并对后续发展进行思考。第四章:生产工具层面的互助行为,具体探讨H村村民生产工具互助的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五章:信息层面的互助行为,了解H村村民在技术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劳动力信息的需求,信息的来源途径以及信息获取对于村民的影响。第六章:劳动力层面的互助行为,研究H村村民劳动力需求的现状,劳动力来源以及帮工、雇工在村民解决用工问题所发挥的作用,并针对在H村成立劳动中介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七章:资金层面的互助行为,了解H村村民资金需求状况,村民资金的主要来源、中间人在民间信贷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现有资金渠道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探讨H村自治成立资金互助机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八章:公共设施层面的互助行为,主要以H村西山修路为例,说明社区精英与村民联合行动共同解决村民共有问题及面临的困境。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农村社区,村民之间在信息方面互通有无,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在劳动力和资金供给方面的压力,村民共同面临的公共事务也能够在社区精英带动下得以开展,从而保障村民食用菌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也应该看到,基于地缘、业缘和亲缘而建立起来的互助关系正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弱关系作用凸显;村民会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进行理性计算;村民间的互助行为由“人情”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信任危机不断出现使得村民调整彼此的交往习惯;社区精英的缺失直接影响到社区事务的解决及村民互助合作的发展。由于本文所涉及的互助层面较多,缺少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够在次基础上,对在H村成立劳动中介机构及资金互助机构的可行性进行参与式的考察与深入研究,旨在为村民提供更多、更有效、更便捷的资源获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