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多义模式下英语介词FOR的认知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anpingk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原则多义模式(Principled Polysemy Model)为理论基础,探讨英语介词FOR的多义性。长期以来,介词多义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在传统研究中,介词语义被局限于词汇本身,研究焦点集中在同一句子中介词与其他词汇的关系上。而认知研究从语言、思维和现实经验的关系中探讨介词意义。针对介词多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Lakoff的“彻底细化”法(Full Specification)和Kreitzer的“部分细化”法(Partial Specification)等。然而,这些方法在学界存在诸多争议。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多义模式”旨在克服以往研究方法的弊端。到目前为止,以该模式为理论基础的介词多义研究多以空间意义较强的介词为对象,而针对空间意义较弱的介词如FOR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仅发现的两项关于FOR的研究,对FOR的基本义项(primary sense)及独立义项(distinct sense)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因此,本文以原则多义模式为理论基础,对介词FOR的语义网络进行探讨。研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1)介词FOR的基本义项及原因是什么?(2)介词FOR独立义项及意义延伸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朗文英语词典》、《柯林斯英语词典》和一部网络词源词典。研究发现,(1)英语介词FOR的基本义项为有向射体(Trajector)指向界标(Landmark),其目的功能为基本义项的主要因素;(2)介词FOR拥有除基本义项外的十一个独立义项——目的、目的地、目标收受者、受益、参照、合适、原因、替代、支持、距离及时问长度意义。独立义项经语用强化(pragmatic strengthening)产生,储存于语义网络中;而在线意义(on-line meaning)经过推理策略(inferencing strategies)产生,不参与语义网络的构建。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该研究证明了原则多义模式对空间意义相对较弱的介词多义现象也具有解释力;第二,对FOR及其他英语介词的习得与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提出加速了本体论的消解和译论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从作者中心论到译者主体性,译学研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翻
《心理学行为问题治疗的研究报告》是由上世纪美国的一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儿童、成人在行为问题,如儿童多动症、自闭症、遗尿、成人的吸烟、酗酒、犯罪、焦虑症、抑郁症、
成语被誉为语言的精华,它形式简练、生动鲜明、寓意深刻、彰显文采,但这些特点也是成语翻译的难题。目前已有大量学者从文化、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角度探讨成语翻译,其中
近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外语教学理念的革新,包含多种模态的PPT课件(包括文字、图像、声音、颜色等)能从多渠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语言信息的输
自阿皮亚提出“深度翻译”一词已有二十余年,然而如何具体实践“深度翻译”这一研究空白仍未得到填补。本报告试图通过回顾《纽约外史》第七部这一翻译项目,探索如何在翻译中
本文为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取自第十二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期间召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包括论坛手册,邀请函,数篇演讲稿等。笔者在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