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毒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pH<5.5时,土壤中的铝活化成Al3+,抑制林木生长,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外生菌根真菌(ECMF)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优良的ECMF与林木根系形成菌根后,可以促进林木的生长和养分吸收,提高抗铝能力。为探索ECMF对铝毒的抗性机理,推进其在我国酸铝林区的应用,利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以及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选用来自于我国西南酸性土壤林区的三株土著ECMF,即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us,Pt 715)、松乳菇 Lactarius deliciosus(L.:Fr.)Gray 的两个株系Ld 2和Ld3为试验材料,将它们培养在酸性含铝溶液中,测试并分析ECMF在酸铝胁迫下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铝形态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Ld2,Ld3和Pt715的生长受到铝的促进,表现出较强的抗(耐)铝能力。其中,Ld2抗(耐)铝能力最强,高铝处理明显促进其生长,此时生物量达到53.48 mg,比无铝时增加35.55%;Ld3和Pt715的抗(耐)能力弱于/d2,高铝处理时的生物量分别比无铝时增加了 22.50%和5.87%。并且Ld2的生长速率也最快,平均达到2.33 mg/d,是Pt715和Ld3的1.97倍和1.85倍;Ld 3和Pt 715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1.26 tng/d和1.18 mg/d,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可见,三菌株中Ld2的抗铝能力最强、生长速率最快。(2)Ld2,Ld 3和Pt 715都具有超富集铝的特性。中铝和高铝处理时,Ld2和Ld 3菌丝体内含铝量分别是低铝时的1.86倍、3.71倍和1.92倍、3.11倍,而Pt 715则是1.86倍、2.89倍。三者间富集铝的能力在中铝时差异不明显,但高铝时Ld2和Ld3却比Pt715要高出19.5%和16.8%,显示出松乳菇的两个株系在富集铝的能力上明显强于Pt715。(3)铝进入Ld2,Ld3和Pt715菌丝体后,各级形态铝含量因菌株和铝浓度而异。总体而言,菌丝体内酸溶无机铝含量高于腐殖酸铝含量,其后是交换态铝和单聚体羟基铝的含量。交换态铝含量、单聚体羟基铝含量、酸溶无机铝含量、腐殖酸铝含量的高低顺序分别为Ld3(0.044)Pt>715(0.027)>Ld2(0.016),Ld3(0.031)>Ld2(0.023)>Pt715(0.022),Ld2(0.487)>Pt715(0.463)>/3(0.363),Ld3(0.113)>Pt 715(0.079)2(0.014)。活性较高形态铝(交换态铝和单聚体羟基铝)的含量高低顺序依次是Ld2<Pt 715<d3。在低、中、高三种浓度铝胁迫下,4种活性形态铝总量在全铝中的占比大小顺序,以及活性较高形态铝在4种形态铝总量中占比皆为/d2<Pt715</d3。可见,铝进入菌丝体后,绝大多数以无毒或低毒的形态存在,Ld 2将铝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的能力最强,Ld3最弱,而且胁迫的铝浓度越高,三菌株的转化能力越强。(4)菌丝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随菌株和铝胁迫浓度而异。在菌株中,SOD活性大小依次Ld3(248.98)>Pt715(171.10)>Ld2(137.40),POD活性大小依次为Pt 715(328.70)3(96.99)2(49.68),CAT 活性大小依次为Pt 715(1.61)2(0.57)3(0.36)。铝胁迫程度增大时,Pt715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幅度高于Ld2和Ld3。可见,酸铝胁迫下,彩色豆马勃Pt715比松乳菇的两个株系Ld 2和Ld 3敏感。总之,西南酸铝林区的三株ECMFLd2,Ld3和Pt715均具有较强的抗酸铝能力,三者的生长在酸铝胁迫下受到促进,它们对铝有超富集性,能将吸收的铝绝大多数转化为低毒或无毒形态,而且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三菌株中,以Ld2的生物量、生长速率、转化铝的能力最强,对铝敏感性最低,表现出最大的抗(耐)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