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美术”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ieD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文革美术”伴随着历史充当着宣传这个特殊年代政治的工具。农民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他代表着朴素、谦虚和真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善言表的群体。农民这一社会形象作为艺术家热衷的对象,与我国政治联系巨大。如果说建国初期绘画作品中农民题材表现的主要是对农民身上优秀品质进行赞扬的话,那么到了文革时期,随着农民形象蕴含着的政治因素迅速膨胀,此时的农民形象已成为表现在宣传画上的宣传政治的宣传角色。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文革美术中农民形象在绘画中的发展史,从二三十年代的国难家难为表现内容的画风从延安时期开始转变,变成了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四十年代由建设者的风貌向文革美术中样板画发展。指出了文革时期的宣传画的基本特征以及一些概念的界定,尤其是对文革早期的宣传画进行了重点论述。在第二章里,着重论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绘画中农民形象的特点。农民形象在“造神运动”和“样板戏”的冲击下向英雄的创作模式靠拢,成了样板画。并对狂热的年代里美术作品大批判和一些重要作品所反映出的政治倾向进行了分析,从而归纳出这一时期绘画宣传中农民形象的创作走向。第三章论述了文革美术中农民形象的表现方式。美术转向了“专业的非专业,非专业的专业化”创作道路,为美术的大众化普及作出了贡献。结语简单的论述了文革美术的影响及意义:在现实主义向表现主义过渡的时期,“反思”成了创作主流,那种“三突出”、”高大全”的“英雄模式”创作套路以1976年毛泽东的逝世而宣告结束。本文以文革时期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绘画中农民形象的嬗变历程、发展过程、和创作模式形成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一方面通过对文革美术的界定、背景分析、分类等挖掘其艺术特征,丰富和增强读者的理解,回顾那段历史;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绘画中农民形象的传承和发展,包括文革时期的传播进行研究,得出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李泽厚说:中国人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是愿意乐观的眺望未来,即使是处在极为困难的环境里,他们也相信终究有一天“否极泰来”时来运转。本文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对文革美术中农民形象浅显的研究,为大家提供一份有用的材料。
其他文献
豆瓣网成立四年多,由读书网站成长为一个聚合多方面内容和受众的网站,它的互动模式主要有乐模式、信息模式、关系模式和转换模式。这一虚拟社区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大量意见领袖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在数量上居唐人之冠,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诗文中有很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
“十一五”期间,面对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节水型作物种植比例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农业发展要求,以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使得调整农
<正>土三七,又名景天三七、养心草、费菜、吐血草等,为景天科植物景天属植物景天三七(Sedum aizoon L.)的全草,始载于《救荒本草》,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性平、味甘、微酸,归
胡适一生曾多次讲"中国的文艺复兴",但迄今为止各种公开出版的文集里收录他的有关这一论题的论文、著作和演讲却很不全面,他的多篇重要的英文论著至今尚未出版,以至于学界有
本文从四川泡菜与川菜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四川人的泡菜情结;通过整理文献,得到泡菜在川菜中应用的数据,分析泡菜在川菜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泡菜的吃法及在川菜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广西壮医治疗龙路病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采用问卷于2008年8~12月对广西128名民间壮医治疗龙路病的用药和组方情况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常
超耐候自发光标识牌由热转印标识图案层、耐候发光层、亮光型耐候层、胶黏剂层和离型纸层五层材料复合组成,表观黄绿色。标识牌的发光本质是电子跃迁吸光和放光。紫外老化2 3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进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目前我国高校
对异种铝合金进行搅拌摩擦焊和熔化极气体保护焊进行对比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焊接试样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研究搅拌摩擦焊与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组织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