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鹮NJipponia nippon,隶属于鹤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mithidae),国家I级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近年来针对朱鹦野生种群的生态旅游、观鸟摄影活动逐渐增多,同时朱鹮活动区与人类生活区密切重合,研究人类干扰对朱鹮的影响,对朱鹮野生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8月一2013年2月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探究朱鹮对非致命性刺激的警戒行为响应机制。研究时间覆盖朱鹮的越冬期和繁殖期。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朱鹮种群警戒行为-时间分配;(2)朱鹮对鸣声回放的行为响应;(3)接近者行为变化对朱鹮的影响;(4)不同栖息地类型对觅食朱鹮警戒行为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朱鹮成鸟警戒频次(3.60±0.67次/min)显著低于亚成鸟(5.08±1.06次/min),野生成鸟(1.73±0.45%)、半野化成鸟(1.52±0.41%)的警戒行为-时间分配比例都显著低于观赏笼成乌(6.76±1.34%)。(2)野生朱鹮对不同警戒鸣叫响应无显著差异,亚成鸟与成鸟的行为响应无显著差异,但亚成鸟的第一行为响应时间(1.44±2.01s)显著短于成鸟(9.07±9.52s),亚成鸟先做出行为响应。(3)首次从接近速度、驻留时间和接近距离3方面模拟常见人为干扰,研究朱鹮对非致命性刺激的警戒行为响应,发现接近距离和驻留时间对于朱鹮警戒行为有显著影响(df=52,p=0.000,p=0.000)。接近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由于模拟的接近速度未达到捕食者接近速度所致。(4)朱鹮的警戒距离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F1,57=8.166,p=0.007),亚成乌(56.50±5.76m)警戒距离显著远于成鸟(52.59±6.83m);栖息地类型对警戒距离影响显著(F1,57=6.665,p=0.014),在冬水田朱鹮警戒距离最短(51.88±6.20m);惊飞距离受集群大小影响显著(F1,57=2.739,p=0.025),随集群的增大而逐渐缩短。本文首次模拟人类干扰,研究非致命性刺激对朱鹮行为的影响,提出80m为朱鹮生态旅游及观鸟活动的安全距离,建议保护区应在重要觅食地和营巢地的80m外设置游客围栏;在距离朱鹮80m内摄影时间不应长于1min。同时,鉴于不同栖息地类型对觅食朱鹮警戒行为的影响,提出冬水田是朱鹮的重要觅食地,需展开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