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威廉·萨姆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中存在大量东方形象,但他所塑造的东方形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折射出毛姆对于不同东方形象的不同态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毛姆的东方形象书写,进而发掘出这些差异的文化动因,探究西方社会文化心理。本文拟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文本细读等方法进行探讨。本文正文共三章,第一章梳理了中国景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分析了毛姆的创作心理。对中国器物与景物,毛姆带有乌托邦式的幻想,试图透过中国器物与景物,探寻到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在塑造中国人物时,毛姆以一种西方中心傲慢的态度,塑造了一群扁平、单一的中国人物形象。毛姆受意识形态影响,对中国人物呈现出了批判的态度。因为自身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影响,在叔本华与王尔德的启发下,毛姆试图在中国寻找到精神归宿,此外,毛姆也通过中国形象,增添了短篇小说的异国情调,迎合了读者需求。第二章梳理了南太平洋群岛以及马来西亚半岛的东方形象,并通过西方特权视角,分析了西方殖民的推进过程以及西方殖民者心态。在塑造南太平洋群岛的东方形象时,毛姆赞美其景物的美丽,但南太平洋群岛景物的美丽体现在其背后的经济价值以及给西方人带来的优越感,毛姆对其土著的人物塑造,是野蛮、落后,依附于西方的。毛姆在塑造马来西亚半岛时,将其景观塑造成西方城市的缩影,而马来人则是被同化的、向西方文化靠拢的形象。通过毛姆短篇小说中西方人视角,我们发现西方人以种族主义、西方中心思想为依托,通过经济、政治、文明的殖民手段,对南太平洋群岛以及马来西亚半岛进行侵略。通过西方人观察东方的视角,我们发现为了塑造殖民的正当性,西方人为自己构建了落后野蛮文明“救赎”者的身份。第三章将中国形象与其他东方形象进行比较,毛姆在塑造东方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展现出了西方优越感,但中国形象较于南太平洋群岛形象以及马来西亚半岛形象更具有抗争意识,这背后也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暗含的恐惧心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国情,以及欧洲文学史中中国形象的变迁,都是差异背后的成因。通过探究东方形象间的差异成因,可以明确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形象的重塑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