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党中央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国内学术界就相关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能否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接受,能否在中国保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最终取得胜利。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毛泽东、艾思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即已致力于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且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代表作,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之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相伴而生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坚持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不断掌握群众,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总结、借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历史经验、实践经验及其所映现出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明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如书斋式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存在脱节现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单调乏味,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召力减弱,缺乏对国内外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经验的研究与借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避免上述几个误区。进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丰富传播方式,借鉴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大众化及非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成功经验。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