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从茶道到武术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文化理念下,传统思想渐渐从其神秘的原始形态中分化出无数的文化载体。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日益融合的角度来说,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其形上思想的致用方式,修心的理念和固有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呈现在人们眼前。毋庸置疑,修心,即是人们延续传统思想并展开理性回归的修为方式。当然,文化载体的修心之道,必然会受到现代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剑走偏锋”的转变。然而,即使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其本质所表露出的对人之身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并没有改变。本文从修心的视角来看茶道与武术,将两种文化载体的修心之道按其方向或性质厘定为:修静心、修敬心、修净心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探讨茶道与武术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同之处与“思想律”的共通之处,由此阐释二者如何使人获得“静心、敬心、净心”的内心状态。并以此为依据,阐释二者对人的内心修为的真实含义。从“静心之修”的角度看,人们通过对文化载体循环往复的运作过程中,逐渐体验、感悟到身心状态的平稳与安静,由此淡化至消除客观事、物对人们内心的躁动影响,以达到完全寂静或虚静状态下的“静谧之心”。茶艺行为,是茶道“静心之修”的核心践行方式,与武术外在表现出的身正训练不同,茶艺行为重在对整体器物之“形”的训练,而武术以单个动作、桩法、套路等修正己身的方式进行训练。然而,两种文化载体却都有着对主体之“我”的入静的内向训练作用,由此发现,无论是茶道或武术中循环往复的技、艺、术,其规矩之整合的目的,均是为了达到“静谧”的最终状态。从“敬心之修”的角度看,“敬畏之心”的存在,与人们对万物之理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从认知到践行,“敬心”长存于人的内心之中,是本来即有、无法泯灭的人的“良知”。从外在表现看,“修敬心”成为了人们渴望获得真、善、美,害怕丧失真、善、美的态度,即“致良知”。茶道因其独特的理性价值与感性表达,成为人们“寄情其中”而“彰显特性”的修敬心载体。与武术不同,人们在运作茶道时,往往从自我审美意境的提升中,获得对“本心”(即天理,下同)的认知;武术自有一套完善的德性培养方法,所以人们在运作武术时,往往通过体悟自我之身,而做到对“本心”的遵循,来完善自我行为和思想上符合万物自然的修为态度。当然,无论是知理或守理,都是对“本心”的敬畏之修。从“净心之修”的角度看,文化载体作为相对于“我”而言的客体的存在,自然无法替代“我”而成为主体。所以,茶道与武术修净心的作用,只是使自我对“本心”的认知更加清晰、透彻。二者在方法上虽然不同,意思却非常相像,茶道旨在去除妄念、武术旨在去除杂虑(即杂念),由此找到对自我意念的专一。而专一的目的,亦不仅仅是对“我”的认识,而是欲脱离“我”而对“无我”的内心状态的修为。正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消失在人们面前。诚如中国人骨子里带有的实用主义,将会于具体的文化载体运作过程中,自然的排除不适用于国人的一些文化渗透。究其根源来看,正是国人将文化载体“被带有”的内涵思想致用于自我修心的实质用途中,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方式,找寻其对人之生命意义书写色彩的价值作用。传统思维映照下的修心方式方法与日俱增,人们渐渐开始关注诸如武术、茶道、丹道、琴道、棋道、书道、画道、酒道、等等。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存在因果关系,在传统思维中,文化载体的出现即是“果”,那么其源泉正是人们对蕴含世间一切事、物之理的“道”的不断认知过程,即“因”。本研究的主旨,是由“因”而找“果”,以“果”而映照于“因”。当然,因为真理所具有的普遍性,使传统文化之内容的真理中,隐含着更多的修心方式和方法,笔者因为学术能力的限制只能“望洋兴叹”。这将成为更多致力于研究传统文化载体的学者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才能“水落石出”,并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修心价值。
其他文献
精益管理是将精益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和文化,立足于点的改善,建立精益流程,各层级人员各司其职,有效推进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的管理方法。从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精益管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中的重要部件,发动机的装配质量直接决定着飞机以及乘客的安全.但是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过程比较繁琐,用到的零件也非常多,而且随着制造和装配技术难度的增加,
随着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极大推动了船舶制造业,但是船舶转向过程中速度下降问题始终限制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而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只能估算出船舶转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