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为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中在发现病变特点、指导支架选择、球囊扩张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及观察临床主要(Major Advers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和术后心绞痛复发、新发心律失常、心衰等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就诊的CTO病变合适的患者共53例,通过双侧造影证实并完成一支CTO病变血管的开通,且均给予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并部分完成球囊后扩张。实验分组:其中21(39.6%)例患者术中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完成血运重建的为IVUS组,32(60.4%)例患者通过造影指导完成血运重建的CTO病变为造影组,经过高年资冠脉介入医师通过目测等方式评估靶血管直径、长度来指导支架的选择及完成后扩张,术后均保持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月至12月的临床预后影响。其中主要终点事件观察两组患者在MACE事件差异,而次要终点主要观察术后心绞痛复发、新发心律失常、心衰等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术中检查发现,IVUS组在发现钙化病变、壁内血肿、导丝行走在内膜下、植入支架总长度、最大后扩球囊直径选择(中位数)和后扩球囊最大压力(中位数)方面均高于冠脉造影组,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余在闭塞血管在组内分布、合并其他主要血管病变(狭窄≥50%)、侧枝循环CC分级、病变血管合并扭曲、闭塞长度≥20mm、术后TIMI1-2级血流、术后最小支架直径、术后最大支架直径、后扩张使用率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了53例患者,均在住院期间成功开通1支CTO病变血管,根据闭塞血管开通后有无使用IVUS指导分为IVUS组(n=21)和造影组(n=32),其中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清肌酐(Cr)、B型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既往有无心梗病史、有无PCI史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从本研究结果中发现,在血管开通后在IVUS组检查发现钙化病变共15(71.4%)例,高于造影组10(31.3%)例,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4);同时使用IVUS指导观察发现壁内血肿共4(19.0%)例,而造影组未通过观测发现壁内血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0);另外两组患者在导丝行走在内膜下的发生率上显示IVUS组为5(23.8%)例,而造影组为0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6)。植入支架总长度方面IVUS组指导选择的支架长度明显大于造影组(77.9±23.4 VS 53.4±27.1,P=0.001);另外在两组最大后扩球囊直径选择(中位数)和后扩球囊最大压力(中位数)方面IVUS组大于冠脉造影组(3.5mm VS 3.0mm,P=0.009;20atm VS 18atm,P=0.001),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果中两组患者均完成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MACE事件的发生率总体上造影组略高于IVUS组(4.8%VS12.5%),但两组间总体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4)。在次要终点观察结果中,两组患者在整体事件发生率上IVUS组呈低于造影组的趋势,且两组总体相比有统计学差异[7(33.3%)VS 20(62.5%),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VUS在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相对于冠脉造影可以更敏感的发现血管钙化程度、证实导丝位置、测量血管大小、评价导丝所致血管损伤、指导支架选择及定位等作用。同时能够在支架植入后指导球囊后扩张优化支架植入。CTO病变介入治疗中使用IVUS指导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安全有效,与冠脉造影相比有减少术后MACE事件发生率的趋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