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匠人是中国古代专门从事建筑建造的手工艺人。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与材料上的特殊性,中国古代营造匠人承担着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营造匠人属于传统中国工匠的一种,以往对工匠的研究主要侧重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该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和身份户籍状况。本文从教育学的角度,以近世以来营造匠人为标本,切入工匠这个在传统中国数量庞大、地位重要但又往往为人所忽视的群体。本文从传统营造匠艺的构成、近世以来营造匠人的匠艺习得过程、营造匠人的职业生涯入手,并对比明清之际的中国文人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知识分子对营造和建筑的不同参与方式,试图用一种"类型学"的方式进入营造匠艺内部,考察营造匠艺的范畴类型及其与营造匠人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第一,绘画、算诀、术数、典章与手艺一道构成了近世以来中国营造匠艺的整体,其内涵之丰富早已超越了通常所说的"手艺"范畴。这些技艺与知识使得匠人能悠游于环境规划、施工管理、建筑设计、构件设计、构建制作等营造的各个环节;这一体系的基础是手艺,但背后的精神与主导却是与传统中国士大夫话语体系、知识体系紧密相关。第二,庞大的营造匠艺体系的学习旷日持久、形式多样,早已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师徒制"、"学徒制"范畴。营造匠人的"学徒期"有其谨严的架构。但"满师"之后的自我学习才是其能否一路向上的关键,钞本、秘笈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说明了营造匠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与学习过程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营造匠人对学习、对教育的重视。第三,在"行"与"行会"制度背景下形成的民间营造匠人职业生活,以及从元代开始逐步形成的匠人入仕的格局,展现出了营造匠人的生涯发展的丰富图景;而匠艺体系的构成要素与营造匠人的生涯发展关系密切,也要求匠人必须终身沉浸匠艺、亦步亦趋,从"治生"走向"恒业"。第四,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领域"专业化"的发展不同,明清之际的中国文人试图"援匠入文",将匠艺世界纳入文人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这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和建筑教育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也使得其后的中国匠人、欧洲工匠的演化出现了差异。本文进而认为,"匠艺"作为一种建筑营造的综合技艺一方面使传统营造匠人得以"安身";另一方面也因为其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文人话语体系精神上的内在关联,将营造匠人这个以往看来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群体纳入中国文化整体框架之中,从而为营造匠人"立命"。而"安身立命"的实现使得营造匠人能够"恒"于其"业",进一步推动了匠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