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由于处在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地震灾害频频发生。但是由于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使得对地震形成规律的分析和预测成为目前地学界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借助遥感图像,在前人的板块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2008年以来典型破坏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活动断裂遥感影像特征,进行地震应力的分析。着重分析了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成因及震中的迁移变化,兼对6月14日日本岩手县-宫城地震、8月30日攀枝花地震以及10月29日巴基斯坦级地震的构造、成因、震中的分析和统计,尝试总结已发地震的规律,分析大陆内易震部位,探索地震预测的可能途径。根据Google Earth上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板块每年的位移量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的是导致汶川地震的主要因素,而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只是辅助力量;通过对震区的ETM+遥感图像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表环境信息的7、4、1三个波段的影像假彩色合成后,进行线形构造目视解译,提取震区构造信息,研究线形密度等值线图,发现强震一般发生在线形构造带交汇位置,该位置可能为应力集中点,则可推断其他线形构造带交汇点为可能的地震潜伏区;根据地壳运动规律,总结历史地震特征,指出中国内陆断层与“鸿裂地质带”的交汇区域,也为应力集中点,短期内应重点监测应力未释放区域;从遥感图像,可以确认活动断裂的存在及其分布,为地震区划提供基础资料,可以尝试把遥感技术作为地震预报的可能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