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话剧比作唯美的维纳斯,充满着浪漫、感伤与柔情,那么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则是富有战斗力的英雄,充满着力量、悲愤与豪情。此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碰撞越来越激化,“救亡压倒启蒙”现象更是适宜的出现在整个思想与文化领域,社会革命运动必然成为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推手,即“革命引导戏剧。”特定的战争政治文化语境下,产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抗战戏剧。他们以戏剧作为斗争的武器,反映社会现实,在民族危亡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表达自己强烈的救世情怀及历史使命感。“入世态度和强烈的救世精神,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评价”也成为了抗战戏剧最鲜明的特征。“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又称“战国派”。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铨学识渊博,具有中、美、德等多元文化。他的创作主要以小说为主,诗歌、散文、学术论文等成就也很显著,还翻译了很多作品。在他的文章中很早就有对中国社会的思虑,心忧天下,对于中国的社会与政治,他总是能够从一个纯文学的角度去思考探究。陈铨从30年代后期开始戏剧创作,40年代,也是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成为他的戏剧创作高峰期,中国士大夫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鲜明的诠释。面对中国在战争上的失利,民族情绪低迷,国家危亡之际,陈铨和一批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发动了民族文学运动,提出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口号,以希冀国民破除保守,接受德国文学思想和民族精神,达到重塑国民性格、唤醒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当前,对陈铨的戏剧创作和理论形成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者从其戏剧理论中探讨其戏剧的特色。故提出本选题,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出陈铨戏剧创作和理论形成的社会意义。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现状入手提出陈铨抗战戏剧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为陈铨抗战戏剧创作源泉探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陈铨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二是作为战国策派主要成员的陈铨受战国策派文化思想的影响。三是战时环境的需要,当时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最严峻的时刻,急需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第三部分为陈铨抗战戏剧创作特色。这一部分主要分四方面来论述,一为现实功利与趣味追求相融合的戏剧题材。二为双线交织的戏剧结构,即爱情与战争相融合。三为个性鲜明的戏剧形象,主要从女性形象和反面男性形象两方面来阐述。四为情文相生的戏剧语言,主要呈现出性格化、诗化、哲理化的特色。五为整体意象的巧妙营造,独特意象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第四部分为结语。这一部分主要在第一、二、三部分的基础上,把陈铨的戏剧与整个抗战文学的发展联系起来,总结陈铨戏剧在整个抗战文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