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分析归纳原方条文和总结概括各家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方证理论,配伍特点,煎煮方法等进行梳理,初步阐释其方证内涵。同时,观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四氯化碳(CCl。)所致小鼠急性化学肝损伤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的保肝退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之上,从条文及方药入手,对本方的方药证型、配伍特点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茵陈蒿汤方和栀子柏皮汤方三方进行鉴别,并列举经典医案进行分析归纳,以期阐释其内涵,从而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本文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实验研究方面,实验通过将KM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和阳性对照药联苯双酯治疗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低(0.14g/mL)、中(0.28 g/mL)、高(0.56 g/mL)治疗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d后,末次给药1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采用0.1%CC14一次腹腔注射制造四氯化碳(CC14)急性肝损伤,建立肝细胞性黄疸模型,禁食不禁水16h后摘眼球取血,测定小鼠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LT)水平,取肝脏测定各组小鼠的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条文中“伤寒”和“瘀热在里”可说明此证为表邪郁遏兼里热郁积,由此可见,“伤寒”之表邪尚未解除,又加“瘀热在里”,表证不解而无汗恶寒,则热不能越于外,“身必发黄”,继而必与湿相合,湿热交蒸,郁而不解乃至发黄。故本方为湿热兼表证,也可以认为是湿热蕴肺之证。与麻杏甘石汤治疗邪热壅肺相类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湿热蕴肺的特点是麻黄和连轺、赤小豆配伍,外散表邪、内清湿热,“开鬼门”、“洁净府”兼而有之。而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肝细胞性黄疸小鼠保肝退黄的实验研究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指数、血清TBIL、ALT和AL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高剂量组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高剂量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高剂量组的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兼表之发黄,概而论之,是湿热蕴肺所致发黄,治疗特点是发散表邪兼以清热利湿,“开鬼门”与“洁净府”兼而有之。其配伍特点是麻黄和连轺、赤小豆三足鼎立,解表、清热、利湿,与它药共奏发汗清热利水湿之功,以达退黄之效。而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麻杏甘石汤相比,其主证由肺热变为肺之湿热,对于临床治疗肺系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与阳明三黄证之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相比较而言,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以“散”邪为主的治法,和其它两证分别以“泻”、“清”为特点的治法又有不同,对掌握仲景治黄思路具有启迪作用。此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理论研究,以期启迪临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所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小鼠具有保肝退黄作用,其退黄和降酶作用显著,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从而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而且对于拓宽中药复方干预肝细胞性黄疸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