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预处理对微滤过滤及膜污染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on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再生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处理工艺也已广泛应用于再生水处理领域。浸没式连续微滤系统具有过滤面积大、出水水质稳定且安装操作方便等特点。本文利用混凝沉淀-浸没式连续微滤(CMF-S)中试试验系统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处理,在该工艺中,微滤前的预处理对于微滤系统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再生水原水水质变化,就再生水预处理对微滤过滤及膜污染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试验研究。首先,针对一般原水水质条件,利用小试和中试试验系统进行了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和预氯化(NaClO)最佳投加量的确定。结果表明,一般水质条件下,PAC和NaClO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mg/L、8mg/L。反洗恢复率与微滤系统耗氯量有一定的关系。正常水质条件下,微滤进水余氯高可以看做是微滤前加氯,氯的存在使气水反冲洗效果有一定的提高,能够减缓膜污染,提高反洗恢复率。氨氮含量直接影响水中氯的含量,当氨氮含量高时,氯含量高;当氨氮含量低时,氯含量低。其次,针对再生水厂高耗氯原水水质,提出了预氯化+微滤前加氯的处理技术。通过对该技术展开的中试系统试验研究,确定了预氯化和微滤前加氯的最佳匹配投加量,即预氯化投量为4mg/L、微滤前加氯量为0.60mg/L。在此投加量情况下,既能保证中试系统混凝沉淀段的处理效果,又能使微滤工艺段处理效果和反洗恢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并能有效地控制微滤系统的微生物滋生、减少膜污染。最后,针对再生水原水高色度、高COD的特殊水质,提出了高锰酸钾预氧化+预氯化协同预处理技术。该工艺有利于提高混凝沉淀-微滤系统的处理效果,经中试系统模拟试验,采用预氯化投量4~5mg/L,高锰酸钾投量0.4~0.5mg/L,其去除效果与原仅采用预氯化处理,预氯化浓度为6mg/L工艺相比,色度去除率提高4.9%~15.1%、COD整体去除率提高了9.1%~18.5%。高锰酸钾预氧化+预氯化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膜污染,提高微滤系统的反洗恢复率。试验表明预氯化投量、高锰酸钾投量按上述范围投加时,反洗恢复率较高,为34%~36%。
其他文献
在综采设备中,针对手动液压阀难操作、易泄漏现象,设计了一种液压支架手动先导操纵阀,并对液压系统运行工况进行了特性分析。采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液压系统模型,得到了先导操
文章由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切入试图证成儒学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既没有实定宗教外在的专制,又可有内在的审美与自由,是更为根本的宗教。
短期专题展览是科技馆一种重要的展教形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基于作者参与科技馆展览开发的实践,在探讨短期专题展览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内容策划的
本文通过对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其知识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应加强我国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由美国四大工程师协会联合推出,并得到电子电气工程师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不切光单光束结构的新型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朗伯-比尔吸收定律,采用光源稳流、附加误差补偿与单片机数据处理及选用高性能红外探测器等技术,能
以n(正辛醇)/n(Ti)=30改性TiCl4/MgCl2催化剂合成中乙烯基聚丁二烯,考察了聚合温度为40~70℃时该催化剂催化丁二烯(Bd)溶液聚合动力学。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低于40%时显示稳
本文对国外一流大学实施和运作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提出要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研究生
<正> 陕西省户县城关公社南关大队位于一处面积很大的仰韶文化和西周、东周文化相叠压的遗址上。该遗址南顶涝河、北至县城,长约1500米;东界南关中学,西临涝水,宽约1000米。
<正> 我院自一九八○年以来对32例乳糜尿患者用中草药治疗,基本方:生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各15克,白芍、党参各12克,益智仁、川萆薢、乌药各9克。服药后,症状缓解或
期刊
近代矿业工程教育起始于清末,以出洋留学为其先声,嗣后国内多所大学堂和高等学堂相继开设矿学课程和专业。专门的矿务学堂在清末教育系统中隶属于实业教育,以1903年癸卯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