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昌盛离不开体育后备人才。要不断输送运动员到高水平竞技比赛,只有储备足够的体育后备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调整、适应。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以上海市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上海市四所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曹燕华乒乓球培训学校、超越俱乐部、英士博集团、优体足球俱乐部)的培养模式,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上海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资料分析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整体特征、机遇与挑战以及优劣势分析等方面研究上海市社会力量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其主要结论如下:1.社会力量体育培训机构目前主要有依托学校、依托场馆、企业培养商业化和明星办训四种模式。2.青少年及其家长让其参训的动机以培养兴趣、锻炼身体、磨练性格为主。3.社会力量体育培训机构训练的规范和重视程度良好。每个培训周期开始之前都会由总教练根据多方因素统一制定培训计划。4.社会力量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多采用全职加兼职的方式。全职教练专业且有利于长期开展集训,兼职教练灵活但不稳定。5.社会力量体育培训机构人才输送的大方向还是以传统的三级体校网为主。其主要建议如下:1.社会力量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需长期不断完善,上级部门应大力支持。2.社会力量体育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民政、物价、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为提高培养效率创造条件。3.优化教练员的素质,完善教练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4.拓宽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系统,增加运动员输送渠道和名额。鼓励将体育基地、运动营地等纳入青少年研学基地,支持学校与体育部门建立运动员共同培养机制。5.建设常规化、高吸引力的反哺体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