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

来源 :浙江财经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这部伟大的作品诠释了莫里森作为黑人、女人、母亲三重身份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小说讲述了美国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侵蚀下的悲惨生活。小说女主人公无知的行为思想,扭曲的自我憎恨以及悲剧性的结局让人大为震撼。自小说问世以来,专家、学者已从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多个角度探析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冲击,其中指出黑人的心理状态,即内化白人审美观,是他们悲剧生活的根本性原因。然而,至今为止学界并没从心理学视角探析黑人的心理状态及其悲剧成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冲击力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基石。精神分析学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人类行为形成的源泉,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本文拟以黑人在美国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将白人审美标准内化并导致人格分裂这一心理演变过程为研究重点,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深入剖析小说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迷失自我,在白人审美标准的侵蚀下走向疯狂状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进行了心理剖析,进一步揭示黑人群体坚持自我,保护黑人文化,保持黑人社区团结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对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几个分支进行了系统阐释,为之后的心理分析做好铺垫;论文的第二及第三部分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深入解读小说中三位女性人物的心理状态。最后,通过对三位女性人物心理状态的比较,指出要彻底杜绝佩科拉式悲剧的发生,黑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更要团结黑人同胞,维护黑人尊严,共同保护黑人文化,消灭种族歧视。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问题。本文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照,主要分析了国有文艺院团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改革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读者获取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网络以及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并迅速抢占阅读市场。纸质文献正向数字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物质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激烈。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婚外情”、家庭暴力、不良嗜好等各种诱因都有可能导致一对夫妻离婚
本文在对汕头市潮阳区农村中学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中学生手机媒体使用与认知的情况,探讨农村中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特征以及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并从媒介素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是否科学适宜直接影响到幼儿智力和个性开发、情绪情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是否具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