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黄帝内经》“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为主要指导思想,拟定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通过对此方法的临床研究,系统观察、评价其疗效,旨在探索一种安全、有效和便捷的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推拿法。方法收集厌食症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其中研究组采取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1]中的辨证分型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天各治疗1次,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总积分,主症、次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各项积分比较:(1)治疗前、后各组自身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自身症状总积分、各项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研究组平均总积分(3.15±1.90)低于对照组(4.42±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研究组食欲平均评分(1.17±1.12)低于对照组(1.8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量、面色、精神情绪、出汗、腹部不适、大便不调、呕吐等方面的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两种推拿方法在实证组和虚证组症状总积分组间和自身比较:实证组A平均总积分(2.93±1.76)低于实证组B(4.27±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组组间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总积分在实证组和虚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证组与虚证组也无差异。但研究组治疗前后在食欲评分平均差值(3.47±1.37)大于对照组(2.60±1.39)、食量评分平均差值(3.00±1.35)大于对照组(2.4±1.51)、出汗评分平均差值(0.25±0.54)小于对照组(0.52±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疗效比较:研究组疾病总有效率95%,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91.67%。两组相比,研究组疾病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段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月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结论1、健脾和胃推拿法与辨证分型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均有较好的疗效。2、健脾和胃推拿法在疾病的整体疗效、食欲与食量改善以及实证治疗方面要优于辨证分型推拿法;在出汗症状改善方面相对差于辨证分型推拿法,在其他症状改善以及虚证治疗上两者无显著差异。3、健脾和胃推拿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实证和虚证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4、月龄和病程会影响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月龄越小,病程越短,则疗效越好。5、健脾益气推拿法取穴精炼,操作方法更为简便易学,不仅专业人士易掌握,也适合家庭保健小儿推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