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是20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片小说,随笔,戏剧等,异域风情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毛姆对东方情有独钟:他以南太平洋岛屿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东方故事,南太平洋诸岛甚至被称为“毛姆国”;1919年他前往中国,回国后,他以中国见闻为素材,创作了《在中国的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彩色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以及《苏伊士之东》(East of Suez)。西方评论界习惯于将毛姆笔下的东方各国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国内评论界则更多地关注毛姆的中国系列作品,将其视为毛姆中国观的最直接体现。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毛姆对中国有许多误读,持有矛盾的中国观:一方面傲慢与偏见并存,另一方面又被中国深深吸引。本文同样单独研究毛姆的中国系列作品,但与传统研究又有所不同,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古代中国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两个部分,毛姆是古代中国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对中国朝现代化方向的转变持反对态度,这一态度表现为他对20世纪中国的漠视、傲慢及偏见。本文首先梳理了从14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学中的沿革,而毛姆对古代中国的迷恋和追寻,则和20世纪英国文学普遍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恰恰相反;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毛姆笔下的中国人物形象,认为他避开了“黄祸论”的影响,从劳动人民,女性和学者身上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启示;本文第三部分,从毛姆作品中提炼出了较抽象的中国元素,包括田园式的景致,中国的艺术及哲学,证明毛姆对古代中国的执着和推崇。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毛姆到访中国,并是不带着西方殖民者的优越感而来,而是带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情绪而来。古中国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满足了毛姆为自己和同胞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出路的需要,中国是他眼中乌托邦式的存在,是饱受一战苦果折磨的西方人最后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