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桑椹有效部位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药桑是一种半栽培半野生品种,是中国唯一一种天然44倍体(n=7)桑种质资源。药桑椹作为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的药食两用水果,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酚类、黄酮类、花青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物学活性。已有许多文献报道药桑椹的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但具体的抗炎物质基础和潜在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确定药桑椹抗炎作用有效部位,并进一步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挖掘有效部位潜在抗炎活性成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药桑椹有效部位的确定本研究对药桑椹甲醇总提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部分中的总多酚(Total polyphenols,TPC)和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TFC)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估了它们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TPC、TFC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乙酸乙酯部位的TPC和TFC含量最高,分别为399.67±3.58 mg GAE/g和155.79±5.17 mg RE/g。同样,乙酸乙酯部位在三种体外抗氧化模型中均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1,1-二苯基-2-苦基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18 mg/m L和0.64 mg/m L,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ion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当量为2.69 mmol Fe2+/g。与其他部位相比,乙酸乙酯部位表现出更强的体外抗炎活性,它能显著降低LPS(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产生和抑制牛血清白蛋白变性,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因此,确定药桑椹乙酸乙酯部位为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2.药桑椹有效部位抗炎机制研究以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探讨药桑椹有效部位体外抗炎机制。结果表明,药桑椹有效部位可显著性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释放和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同时抑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5-脂氧化酶(5-Lipoxygenase,5-LOX)蛋白的表达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的活化,并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酶1(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p45-related factor 2/Heme oxygenase-1,Nrf2/HO-1)通路。3.药桑椹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药桑椹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hoto diode array,UPLC-PDA)对其中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LC-MS结果通过Xcalibur软件辅助分析,共推断鉴定出56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27个,有机酸类19个,脂肪酸类4个,香豆素类3个,其他类3个。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槲皮素、新绿原酸和阿魏酸的含量分别为8.69 mg/g、8.02 mg/g、6.81 mg/g、6.75 mg/g、5.97 mg/g、1.22 mg/g。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挖掘药桑椹有效部位潜在抗炎活性物质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药桑椹有效部位潜在抗炎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将潜在活性成分与治疗炎症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择结合能强的成分作为主要抗炎活性成分。结果表明,通过在线数据库获得药桑椹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相关靶点547个,炎症相关靶点931个,其中共同靶点137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涉及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的调节、细菌源分子反应、脂多糖、活性氧代谢过程等。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共获得150条通路,其中与炎症密切相关的5条是TNF、MAPKs、Toll样受体、NF-κB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根据Degree值筛选出14个活性成分,分别为芥子酸、阿魏酸、柚皮素、咖啡酸、芹菜素、木犀草素等,13个关键靶点为ALOX5、PTGS2、EGFR、ALOX5、MMP9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4个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ALOX5、PTGS2的对接分数高于阈值。漆黄素、异鼠李素、山奈酚和槲皮素与ALOX5对接分数较高,而异鼠李素、木犀草素、槲皮素、柚皮素与PTGS2的对接分数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药桑椹有效部位的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药桑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参照工业机器人结构模型,选用不同类型的电动机为执行器件,搭配高校常用的控制器,设计了一款以树莓派为主控制器的实验教学装置。该装置结合触摸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STM32及Arduino,实现对直流/交流伺服电动机、两相/三相步进电动机、总线舵机和数字舵机的驱动,促使学生既能掌握工业机器人基本结构和轨迹规划、运动学正逆解,又可以在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红茶中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茶黄素类化合物有20多种,其中茶黄素、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含量最多。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糖、抑菌和抗炎等作用。本文以红茶末为原料,提取并分离纯化茶黄素,研究其抗氧化和降糖活性。将茶黄素添加进饮料中考察其抗氧化活性,制备茶黄素微胶囊进行胃肠液模拟试验及稳定性试验。主要研
通过对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原理以及其检测系统研究发现,采用脉冲涡流技术对水冷壁进行检测,无需接触表面便可进行壁厚测量,可快速实现100%的壁厚覆盖。在采用脉冲涡流检测技术进行现场检测时可发现水冷壁受热面均匀减薄以及腐蚀坑。对于大面积均匀减薄处检测结果经UT测量进行验证,测量误差小于10%。此技术可应用于电站锅炉水冷壁腐蚀减薄大面积筛查,相对传统的UT测厚,可以快速准确发现腐蚀区域。
随着"文化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汉语文化词及其教学策略研究。在汉语词汇中,还有一些特殊词汇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这类词汇笔者暂且命名为"隐形文化词"。本文从留学生的视角分析这类词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
目的 研究皮下注射以CpG寡脱氧核苷酸为佐剂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多肽疫苗对小鼠原位宫颈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6~8周C57BL/6小鼠,通过将TC-1细胞直接注入子宫颈附近的阴道黏膜下层来模拟原位宫颈癌的发生,建立小鼠原位宫颈癌模型,分析以CpG ODN作为佐剂的HPV E7多肽疫苗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以CpG ODN作为佐剂的HPV E7多肽疫苗对C57BL/6小鼠
目的 探讨隔物灸联合丁香吴茱萸等药物穴位贴敷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200例行阿奇霉素进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试验组(100例),分别对其施以阿奇霉素及常规防治法、阿奇霉素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及隔物灸防治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道不适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胃肠道持续时间、治疗满意度。结
植物精油是树木或林下经济作物产生的一种分泌物。它具有特殊的气味和丰富的生物活性,因而在食品、药品、化妆品领域应用广泛。癌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化学合成药物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缺点是副作用明显,因此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有价值的化学成分对于开拓治疗癌症的新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孜然精油为例,研究了基于低共熔溶剂提取植物精油的方法。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孜然精油的得率为4.36%,显著高于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元认知理论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运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进行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但是,英语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国内外针对元认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甚至更高层次的专业英语教育,针对高中阶段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以上现状,笔者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