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思想系谱(1895-1945)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章,分别从不同时段、不同主体来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民族精神”论的复杂内涵。第一章所关注的问题是清末民初的“国魂”、“国性”论。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中具有转折性的时期。晚清以来新学与新政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带来的文化认同问题日趋严重。东渡日本的中国知识人从日语中发现了“民族”与“民族精神”这两个重要词汇,并将之传入国内思想界,极为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念与民族想象。民初以降,诸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老新党”均开始讨论“国魂”与“立国精神”的问题,他们试图重建一个具有文化主体性与神圣性的“中国”。第二章着重论述1920年代醒狮派与学衡派的“国性”论。随着欧战中西方文明弊病的暴露以及战后世界性“东方文化热”的影响,中国知识人的民族与文化自信心逐渐凸显。盛极一时的东西文化论战,彰显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试图结合东西文明以创造世界新文明的野心。这一时期的“民族精神”论,多是对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潮之反动。醒狮派在德国古典哲学与法国实证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以实证方法阐释了国性或民族性的产生与存在,并认为此等“灵魂”对民族、国家之演进,具有决定作用;与此同时,以文化保守主义姿态出现的“学衡派”也十分重视“国性”与“民族精神”。学衡派学人在揭櫫古希腊与先秦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同时,试图在学术上确证中国民族与文化上的独立性、本源性、甚至是世界性。第三章尝试阐释1930年代以降中国思想界多元竞争的“民族精神”论。这一时期的民族精神话语呈现出多极并进的局面,本章试图以几种代表性的论述来进行阐发——张君劢、贺麟等人的“文化建国”论;常燕生对于中华民族种族主体性的重新想象;以及1930年代以降,风靡一时的法西斯主义思潮在建构中国“民族宗教”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意义。第四章试图以中日战争为背景,从东亚现代性的视角呈现“天下”秩序崩解之后中日两国的“民族精神”论述对于各自文化主体性与超越性的思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官方民族主义秉持一种国家有机体论,“国魂”与“民族精神”成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官方民族主义的主流词汇;中共开始注重“民族性”的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建构出一种兼具主体性与普世性的“中华民族”理念;与此同时,敌伪地区的知识界也有着自己的民族主义话语,他们推崇类似于国家有机体论的“全体主义”(Universalismus),他们竖立起“民族精神”的大旗,宣扬“国性”、“国魂”与“东亚民族精神”。吊诡的是,敌对各方其实共享着类似的民族主义观念与“民族精神”话语,并围绕各自的立场与观念进行着“民族精神”的话语争夺战。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一种可对动态称量信号进行采集与分析处理的系统软硬件构成及主要功能特点,并给出其应用及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和槲皮素对体外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分别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H-脯氨酸参入法.原胶原mRNA水平用RT-PCR法测定.结果染料木素(25~70μmo1@L
我国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随着西北地区古代遗物的大量发现,国内外诸多学者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这些遗物所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兴起,更多的用户选择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表自身的看法。这类表达大多以评论数据的形式被展示在网络之中,以供其他人进行浏览和进一步的探讨。游戏平台作为近年快速发展的网络平台类型之一,其内部也留下了大量的用户游戏评论数据,这些数据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面向游戏评论的评价标签抽取技术的研究对发掘用户信息、帮助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婴儿湿疹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因发生于吃奶时期,中医称之为"奶癣".笔者自1998-2003年治疗本病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针对供应链知识共享中难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问题,基于供应链知识共享及分配评价理论,结合供应链自身特点,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收益分配体系。在传统Shapley值算法
该文批判了流行已久的文化傲慢主义,主张在人与人和不同文化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文化谦卑主义新观念。
简要介绍真空罩和部件的制作与选用及恰希玛核电站安全壳钢衬里制作安装焊缝的真空罩法泄漏检验。
网络媒介在"5·12"汶川地震中所爆发出来的进步力量令人惊叹。在危机面前,网络媒介凭借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空前繁荣的自媒体传播、引导得力的舆论影响和高效有序的组织动员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滚龙连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