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大幅提高,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06%,首次突破6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我国在过去四十多年间大力发展经济,城市也不断扩张,难免存在城市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功能结构是满足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城市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城市蔓延发展的问题。城市形态趋于紧凑,实现土地的高密度开发利用,社会功能愈发完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是紧凑城市理论追求的核心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紧凑城市理论是否能够改善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来缓解能源紧张、改善环境,是本文着力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全国36个主要城市在2008—2017年间的经济、人口、公共设施等多方面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赋权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主要城市的城市紧凑度综合评价值,对我国城市的紧凑程度进行初步认识。研究发现,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根据城市紧凑度综合评价值将其分为三个梯度,紧凑度综合评价值处于上游的城市称为紧凑城市,处于中游的城市称为弱紧凑城市,处于下游的城市称为不紧凑城市,样本城市中紧凑城市占比30.56%,弱紧凑城市占比44.44%,不紧凑城市占比25%;从时空上来看,全国36个主要城市的紧凑度综合评价值随时间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城市在结构功能上趋于紧凑;按照东中西区域的划分依据对城市进行属性划分后发现,东部城市紧凑度综合评价值均值大于中部城市,而中部城市城市紧凑度综合评价值均值大于西部城市,城市紧凑程度呈现由东到西逐步递减的趋势。同时,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构造Shephard距离函数,使用基于能源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样本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我国主要城市的能源效率集中在0.4~0.8范围内,能源效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时间趋势上来看,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能源效率值均呈下降趋势;样本城市的能源效率水平在区域层面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递增的趋势。最后对城市紧凑度和能源效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主要城市紧凑度与能源效率的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曲线走势呈“倒U型”。两指标的协调关系整体以“中度协调”为主,区域上呈现“东部城市协调关系优于西部城市,西部城市优于中部城市”的特点,城市规模上呈现“超大城市协调关系优于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优于大城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