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重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铜在体内大量沉积而发病。本病可累及神经、肝脏、肾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达50%~90%,而以肝病首发者更甚。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 presenting as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ulminant wilsonianhepatitis,fulminant wilson’s disease,FWD)是其中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类型,预后极差,如不进行肝移植治疗,病死率几乎100%。FWD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国内外至今尚未见关于FWD采用内科方法抢救成功并进行病理检查及长期观察的报道,国外仅有1篇关于FWD患者基因突变研究的报道。研究目的1.系统观察、总结1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铜代谢异常、病理变化及治疗转归,为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2.系统分析该例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的WD基因突变,找出突变位点,阐明突变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发病机制,初步探讨突变类型与临床的关系。研究方法1.采用D-青霉胺、血浆置换和糖皮质激素等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抢抢患者,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肝功能、铜代谢指标,病情允许时检查患者肝脏的病理变化,随访时间1年。2.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查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的的WD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部分内含子,如没有发现突变,再检查5’-端调控序列。其主要步骤是:抽取外周血,酚氯仿法制备DNA,针对21个外显子及启动子自行设计引物,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灯下割取目的条带,纯化回收PCR产物,对PCR产物测序、分析。研究结果1.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成功抢救1例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治疗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这一结果表明,如能早期诊断,采取驱铜、血浆置、糖皮质激素等换等综合治疗措施,至少对部分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是有效的,抢救成功的患者,长期预后良好。这一结果对于暴发性肝豆状核变的治疗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2.病后第4个月对患者进行肝活检,肝组织学检查证明已进展到肝硬化,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实质上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广泛肝损伤。3.患者急性期铜蓝蛋白(197mg/L)显著高于恢复期(70mg/L),证明肝脏炎症对铜蓝蛋白的浓度有重要影响。这提示,在肝病的鉴别诊断时,不要因为铜蓝蛋白正常而排除WD。患者尿铜高达8067μg/24h,尿铜显著增高对W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4.采用自行设计的引物和实验条件,成功地扩增了所有21个外显子,外显子/含子交界区。PCR扩增产物与预期的大小相同,直接测序结果与参照序列相同,说明引物设计正确,实验条件适当,实验结果可靠。5.在患者、患者的弟弟及父亲的WD基因18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的尚未报道的杂合错义突变:3884C→T(Ala1295Val)。此突变来源于患者的父亲。突变位于ATP7B的ATP绞链区,推测这是一个致病突变,该突变可能影响ATP的结合而引起ATP7B的功能障碍。6.在患者及其父母、弟弟的WD基因的17号内含子发现一个尚未报道的新的缺失突变:3700-23delg。这可能是一个多态。7.1~17、19、20、21号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结论1.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方法成功抢救1例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治疗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这表明内科综合治疗方法至少对部分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是有效的。这一结果对于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2.病后4个月肝活检证实本例在病理上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广泛肝损伤。患者急性期铜蓝蛋白显著高于恢复期,提示不可因为铜蓝蛋白正常而排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铜极度增高,对肝豆状核变性有重要诊断意义。3.在患者的WD基因18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的尚未报道的杂合突变:3884C→T(Ala1295Val),此突变来源于患者的父亲。突变位于ATP7B的ATP绞链区,推测这是一个致病突变,该突变可能影响ATP的结合而引起ATP7B的功能障碍。在患者及父母、弟弟WD基因的17号内含子发现一个尚未报道的新的缺失突变:3700-23delg,这是一个多态的可能性大。1~17、19、20、21号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102例,根据其手术方法分为二尖瓣置换术组(MVR组)58例和二尖
目的 探讨足月小于胎龄儿振幅整合脑电图( 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特点及其在评价脑发育及脑功能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
目的:观察甲基莲心碱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以10μg/ml的LPC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共孵育24小时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