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松潘卫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a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潘卫及其藏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控制群番,为全蜀障屏。自洪武年间在松潘设卫所,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和民族成分复杂,松潘藏区呈现出时叛时服、民族纠纷等诸多问题,明朝加强对松潘卫及其管辖藏区的控制,或兴师征讨,或宿兵防备,调集众兵增强守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逐渐完成对松潘地区的行政建置与军事控制后,明中央以武力为坚强的后盾,对松潘藏区采取了“招抚向化”的措施,推行土司制度,利用各族上层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并且互相牵制,分化瓦解。实行僧纲政策,利用藏族地区的宗教高僧,教化民众,处理少数民族叛变事件,防止民族矛盾激化。实行贡赏与互市制度,确定藏民与明中央的君臣关系,发展当地茶马贸易。设置学校,在藏区宣传儒家思想,提高封建王朝一统的意识。完善道路,方便军粮供给及商旅往来。随着卫所制度的完善,明中央对松潘卫及其管辖藏区的治理不仅维护了明朝在当地的封建统治,也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藏区,客观上促进了藏区的经济发展和汉藏文化交流。明中央对松潘卫及其藏区的治理是有成效和可借鉴性的,它为松潘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汉藏之间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对该地区的治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了解松潘卫的设置、分析它在治理其管辖藏区时采取的措施以及松潘卫与藏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对理解松潘藏区在明中央的重要性,深刻认识松潘藏区于明中央的战略意义,全面分析明朝的治藏政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铜鼓卫是明代隶属于湖广都司而位于贵州黎平府境内、辖十二千户所(标准5千户所的近2.5倍)的一个大卫,目前尚无人对其作专门的研究。本文以明清时期贵州、湖南方志及《铜鼓卫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分别在三种温度(400℃、500℃、600℃)下制备小麦秸秆生物炭,并标记为WSB400、WSB500、WSB600。分析了秸秆炭的元素组成,表征了其结构和表面特征,研究了秸
<正>明代军户的来源是明代军事制度史上的基本问题之一,前辈学者多所论列,成果很多, 但分歧也很多。《明史·兵志二》将其大致分为从征、归附、谪发三类,前人大多就此展开研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