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真皮支架与SD大鼠自体刃厚皮片进行复合移植,修复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比较,分析大鼠创面的一般情况,成活率,收缩率及组织学特性,从而为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进一步行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实验动物分组 将36只SD大鼠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18只。A组为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B组为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2实验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制作与处理(1)于背部避开脊柱做1个2.5*2.5cm的全层皮肤缺损,取下的皮片备用。(2)两组真皮支架材料与创面缝合固定,取下的皮片使用剪刀手工修剪处理成刃厚皮片,覆盖于皮肤生物补片上,缝合固定,加压包扎。3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观察大鼠术后的一般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并对创面进行拍照使用Image-J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创面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后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4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并进行大体解剖,将植皮区连同周围正常组织作为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病理学改变,包括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胶原排列、毛细血管结构及生物补片降解等。结果1 一般情况观察 各组动物在植皮手术后其进食、进水情况均正常,活动自如,精神状态佳。2创面情况观察 每次更换敷料时,均观察创面,结果发现两组创面均未出现异常红肿渗出及出血情况,敷料未见松脱。3创面愈合情况(1)植皮区成活情况术后2周,实验组皮片存活率(96.0±9.6)%高于对照组(87.8±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植皮区收缩情况术后4周,实验组创面收缩率(26.2±16.1)%低于对照组(28.9±1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创面收缩率(27.5±5.3)%低于对照组(33.3±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创面收缩率(30.3±22.0)%低于对照组(40.8±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学观察 术后4周,两组的植入材料与移植皮片融合度均很好,植入材料内及其周围均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并有炎症细胞浸润。术后8周,两组植入材料内及其周围均有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炎症细胞较术后4周时少。两组植入材料的原有胶原纤维结构尚清晰,出现疏松。术后12周,两组的植入材料基本被新生胶原纤维替代,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有序,与表皮面基本平行,血管非常丰富。结论1本实验证明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皮片成活率和早期的创面收缩率无明显差异。2本实验证明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较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更能改善创面后期瘢痕形成,效果较佳。3本实验所使用的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进行进一步临床试验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