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维廉是台湾现代著名诗人,诗学批评家,又是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也是中国道家美学的诠释者和践行者。叶维廉之所以回归中国道家本位的立场,对道家美学进行解读和发明,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续,也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省思。海内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他的诗歌、翻译理论等方面做专门的研究,对于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叶维廉自身看来,道家美学不仅代表了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它对于重新反思西方知识论的偏限,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经济全球化给人类文化生存带来的灾难,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笔者选定这一题目,希望系统地阐述叶维廉的道家美学思想。论文的第一章着重探讨了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叶维廉曾谈到自己学术上的三个根。叶先生面对的不仅是中西二元的维度,而是一个三维之网。第一个根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二个根是西方现当代文学,第三个根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如果说道家美学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主干和根基的话,“文化模子”理论则是其道家美学思想的根基,其意在从多元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待差异,如果仅以一种文化模子为标准,势必会引起文化交流的障碍。论文的第二章对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进行深刻解读。叶先生非常重视道家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一直致力于寻求道家美学在中西文化视镜交会时的现代意义。他对道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在此,我们去寻找叶先生对道家美学进行阐释的思路和踪迹。叶先生对道家美学与现象学的沟通做到了独到阐释,他深入到中国文化寻找可以阐释中西方美学的共同话语——观物方式。“以物观物”的美感经验分析,对道家美学以及中国山水诗的新发现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叶维廉还用现代语汇“直觉”阐释道家美学的观物态度,认为“以物观物”这个反概念、反名制、反意识、反语言的境界是一个信赖“最初直觉”的境界。道家思想是触及根源性的一种前瞻精神,激发根源性问题的思索,从而打开物物无碍的境界,同时提供激进前卫的颠覆性语言策略。叶先生尤其重视道家精神的理路走向,其美学思想从道家到禅宗是一脉相承的。论文的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的“洞见”与“不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备无缺,都会因为强调所偏向的真知灼见而导致对其对立面的边缘化乃至于盲见。为了整体生命的完整,不应该没有反思的回归过去的传统,也不应该接受宰制者现行的模式,而是设法在二者的比较中找出超越的火花,寻求生命本已的自然而然,这便是叶维廉道家美学思想追求的精神目标。如此,在叶先生作品中起初的那种放逐与愁渡渐渐消失,一种逍遥游走的叶维廉形象慢慢开始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