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助词“过”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虚词。半个世纪以来,动态助词“过”的研究逐渐深入与多样化,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动态助词“过”的论文近百篇。由于动态助词具有独特的灵活多变性,动态助词“过”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有争议的问题需要归纳、总结与统一,便于今后的语言研究、使用和教学。本文旨在从“过”的语法化、性质、语法意义、“过”的相关搭配以及“过”和“了”的比较等角度对原始研究论文中的观点进行搜集、分析、梳理、归纳与总结,将动态助词“过”的研究成果尽量全面、客观地呈现出来,给学术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一、关于动态助词“过”的语法化首先,“过”的语法化的过程中,萌芽阶段主要分为木霁弘(1989)代表的“魏晋南北朝”说,王力(1980)、刘坚等(1992)、杨永龙(2001)代表的“唐代”说和太田辰夫(1958)代表的“宋代”说。发展阶段主要通过王力(1980)、木霁弘(1989)、吴福祥(1996)、林新年(2004)综述了“过”的虚化过程以及在当时的使用情况。成熟阶段主要包括木霁弘(1989)的“宋代”说和石毓智(2004)、刘坚等(1992)的“元代”说。其次,从句法结构、认知、语义三个角度总结了曹广顺(1995)、俞光中,植田均(1999)、林新年(2004)、彭睿(2009)、李永(2005)、吴云(2004)等对于“过”的语法化机制方面的阐释。二、关于“过”的性质“过”的性质主要分为以黎锦熙(1924)、陆志韦(1951)为代表的“后附副词”说;以杨伯峻(1956)为代表“小品词”说;以王力(1982)为代表“记号”说;以陆宗达,俞敏(1954)、吕叔湘,孙德宣(1956)、龙果夫(1958)、赵元任(1968)、朱德熙(1979)、张静(1980)为代表的“词尾(词缀)”说以及太田辰夫(1958)、胡裕树(1962)、黄伯荣,廖序东(1979)、张志公(1982)为代表“助词”说。三、关于“过”的语法意义“过”的义项划分方面,学界上主要有“一分法”以龙果夫(1958)、胡裕树(1965)为代表和“二分法”以孔令达(1995)、张晓铃(1986A)、刘月华(1988)为代表。在综述“过”的语法意义时,本文以孔令达(1995)等人的“二分法”为标准,总结“过1”和“过2”的语法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分方法。四、关于“过”的相关搭配根据孔令达(1986AB)、刘月华(1988)、张晓铃(1986A)等文献通过谓词性词语和短语两方面综述“过”的相关搭配。各家关于“过”搭配的论述基本相近,只是详略稍有不同。五、关于“过”和“了”的比较根据吕叔湘(1980)、贾双虎(1983)、张谊生(2000)、刘月华(1988)等文献分别综述“过”和“了”的互换与共现关系以及二者语法意义和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此外,本文还对“过”的方言研究、“过”的对外汉语研究以及“过”的专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以期综述更加丰富与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