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观察养心健脾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与传统推拿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更有效、简便、实用、安全的治疗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患者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养心健脾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表(PSQI)、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养心健脾手法及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价(PSQI)经配对样本t检验后,P<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养心健脾手法及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且养心健脾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P<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养心健脾手法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养心健脾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睡眠质量评价(PSQI)各成分治疗前后比较:PSQI各成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自身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且治疗后各成分两组组间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积分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养心健脾手法改善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养心健脾手法及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经统计学处理(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治疗后养心健脾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养心健脾手法改善中医症状体征优于常规推拿手法。4.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体征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睡眠不安、心悸不安、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舌淡苔薄或薄白、脉细或细弱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说明养心健脾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改善失眠患者睡眠不安、心悸不安、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且治疗后各成分两组组间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症状体征疗效显示:试验组痊愈和显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和显效率为43.33%,总有效率为90.00%。经统计学处理(秩和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养心健脾手法与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中医症状体征。但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养心健脾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且养心健脾手法改善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手法,养心健脾手法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