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艺术生命是在不断解读和阐释中得到传承、传播的,这一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作品的翻拍或重排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总结的规律。话剧剧本分为原创和改编,在当下原创剧本式微的创作环境下,改编方兴未艾,作为当代实验性话剧的代表人物之一田沁鑫导演将中国现代经典小说:萧红的《生死场》、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进行了独特的改编和再创造,在保留了这三部经典小说原有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同时,还结合话剧这门艺术的特征,对这三部小说进行重新阐释和演绎,田沁鑫导演在对原著价值坚守的基础之上,运用话剧特有的手法拓展了小说具有的艺术张力。 古今经典之著作无不在书写着关于“人”的意义,以及“人”的价值意义、生存状态和时代风貌,这三部被改编的小说无一不具有这样的特点。话剧是在通过舞台表现的形式诉说着当下社会的现实,这点与经典小说不谋而合,所以,探索关于“人”的意义并启迪世人这一特点,成为了链接经典小说和话剧的纽带。 这些文字从历史中封尘,如今再次复苏,被话剧舞台重新演绎,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传播其主要含义就是精神内容的传布,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话剧是将经典小说的核心价值提炼,然后通过舞台上的各种表现方式将小说的经典内容传递给观众,用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循环模式来解释这一传播现象就是编码—信息—译码编码—信息—译码。实际上这里的编码,放置于话剧当中就是指对小说的改编,信息是指改编过后话剧想向观众传达的内容,译码则是指观众所接受的信息。所以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充当了上述中的译码者。 本文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过程:一是现代小说文本在当代话剧中的新视角,也就是说这一文艺现象产生的背景与原因;二是现代小说价值在当代话剧中的再传播,就是当代话剧舞台对这些经典小说价值的坚守;三是现代小说价值在当代话剧中的延展,是舞台通过其独有的表现手法对小说内核及外涵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