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七十万,占新增癌症患者总数的6%,居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常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三位。在我国,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肝癌病例的55%以上,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绝大多数(大于90%)。近些年,HCC在全球范围内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尤其是中晚期HCC患者,仍不能使生存期显著延长及复发率明显降低。HCC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经皮穿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等。由于大多数肿瘤发现时已为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所以疗效有限。为了提高HCC患者早期发现和诊断水平,一些临床预后指标应运而生。传统判断HCC预后的指标包括肿瘤大小、甲胎蛋白水平、肿瘤数目、肝功能分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否合并门静脉受侵等,但对于HCC的长期预后评估及指导个体化治疗仍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寻找新的标志物用于肿瘤诊断是未来发展趋势。目前,HCC研究进展表明,遗传因素在HCC的发生、进展、转移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且HCC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HCC发病及预后有关。所以,我们希望探索并找到新的、更有效的肿瘤标记物以指导临床工作者来准确地判断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改善HCC患者生存时间。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α亚单位(HIF-1α,120KD)和β亚单位(HIF-1β,91-94KD)构成的异源二聚体,在细胞内受到氧浓度的严格监控,是细胞应对缺氧的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对肿瘤细胞缺氧诱导的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并对维持肿瘤细胞生长、能量代谢、增殖、细胞凋亡、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等过程起重要作用。HIF-1α是该基因的功能性亚单位,大量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可见HIF-1α过表达,且与肿瘤细胞侵袭有关。也有研究报道HIF-1参与HCC发生、发展并影响预后,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eleotide polymophsln,SNP)是人类广泛存在的一种遗传变异形式,是指在种群中发生在特定遗传区域内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且其变异频率最小为1%。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许多病因复杂的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其遗传易感性和病情进展、预后与特殊基因SNP密切相关。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于两者的关系及具体机制,对于疾病的筛查、诊断、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样,HIF1A基因SNP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研究发现HIF1A基因SNP位点C1772T(rs11549465)和G1790A(rs11549467)与结直肠癌发生有关,另外一个研究发现SNP位点rs2057482与直肠癌高发病风险有关,包含rs11549467突变型口腔鳞状上皮癌患者较野生型患者更易复发。关于HIF1A基因SNP与其它肿瘤预后的报道较少,目前还未见有该基因SNP与HCC预后的相关报道。近年来,SNP基因分型技术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使临床进行SNP检测更容易实现。外科手术是一种潜在的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早期HCC患者。而不能进行手术的中晚期HCC患者,TACE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部分临床病理特征相似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或TACE治疗后预后却存在显著差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基因的多态性有关,找出这些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对于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为HCC个体化医疗的实现增加新的有效的肿瘤标志物。目的:探讨HIF1A基因多态性与手术治疗及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92例手术治疗及448例TACE治疗的HCC患者,选择HIF1A基因上3个潜在功能性SNP,即rs2301113、rs2057482和rs1957757三个位点,利用SequenomiPLEX分型系统进行基因分型,随后采用多因素的COX回归,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SNPs与HCC预后的关系。结果:①HIF1A基因上功能性SNPrs2057482位点与HCC手术患者复发率显著相关,携带rs2057482突变基因型(CT+TT)患者与野生基因型(CC)相比可显著减低手术患者复发风险24%(HR,0.76,95%CI,0.59-0.97P=0.028),尤其是在合并临床不利因素的HCC患者中,其预测作用尤为明显。②TACE治疗的HCC患者,在肿瘤最大直径小于5cm的患者中,携带rs2301113位点突变基因型(WV+VV)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野生型(WW)患者;在单发肿瘤患者组,也可见类似效应,进一步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携带rs2301113位点突变基因型(WV+VV)生存率优于野生型(WW)患者,生存期延长,与HCC预后显著相关(P=0.048)。结论:①此次研究首次在手术治疗的HCC患者中发现HIF1A基因SNP位点rs2057482不同基因型与预后的相关性,且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可更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②TACE治疗的患者,rs2301113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肿瘤最大径<5cm的患者预后显著相关。与单发肿瘤患者预后近似显著相关,可延长其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