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许多研究表明颅脑损伤所致的死亡,大多是由于脑干受损伤,脑干功能丧失的结果。原发性脑干损伤(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PBSI)通常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以脑干为主的损伤,并于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意识丧失或死亡。脑干损伤后,其超微结构即发生改变,并可检测出多种物质,这些均为脑干损伤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原发性脑外伤导致的迟发性死亡,推断损伤经过时间就具有更重要的法医学意义。有研究者对脑干损伤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进行了探讨。然而,脑干损伤后出现变化的物质多呈现峰状改变,实际工作中难于区别峰前值和峰后值。生长因子是一类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合成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鉴于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以及神经组织损伤修复关系密切,本实验旨在研究内源性生长因子在脑干损伤中的表达及表达特点,探索脑干损伤后不同经过时间部分内源性生长因子的变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图象定量分析,探索它们在原发性脑干损伤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材料和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干损伤组和死后损伤组。采用斜向下滑打击装置结合心电监护仪制造大鼠脑干损伤模型。脑干损伤组分为7组,分别于打击后于1小时、3小时、3天、7天、10天、14天取脑,60分钟内死亡者即刻取脑;死后损伤组于剪心处死后5分钟、10分钟打击,各组6只,共计60只。脑干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干网状结构内TGF-pl、bFGF、PDGF-B表达改变情况。低倍镜下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随机选取4个视野,调至40倍镜下计算阳性 细胞数巳 取其平均值;并用 HPIASl 高清晰彩色病理图像细 胞测量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测量其灰度值。同时绘制变化曲线。 实验结果: l、脑干损伤组大鼠打击后,均出现短暂的呼吸心跳暂停,角 膜反射消失、抽搐、竖尾等体征,约5刁 秒后出现不规则呼吸及 心跳。心率明显减慢,且心津不齐;呼吸减慢变深,9只于60分 钟内死亡;36只于 1080分钟后逐渐苏醒,JO跳、呼吸逐渐平稳, 无再度昏迷。 2、大体病理改变及苏木素-伊红染色:脑干损伤组大鼠均未见 明显的脑组织挫伤,损伤死亡组中有1只发生颅骨骨折,大鼠中共 有5只见蛛网膜下腔少许出血;均未见明显的占位性血肿和脑受压 改变。苏木素-伊红染色见损伤早期脑干实质细胞水肿,细胞间隙 增宽,第3j天,基本恢复正常。部分标本于脑干中可见散在小灶 出血或点状出血,以及轻度脑组织水肿。死后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 无明显改变。 3、免疫组化染色: l)TGFfi:TGFD 阳性物为棕黄色颗粒,位于胞浆中, 正常对照组及死后损伤组,脑干网状结构内阳性细胞极少;脑干损 伤死亡组TGF小 阳性细胞平均数门。54土l.72)及灰度值Q2.65 土 1.39)均较正常对照组3.63上0.88;19.79土 1.48)及死后损伤 组门.58土0.93;19.49上1.88)显著增加(P<0刀1)。损伤组阳性细 胞不断增加,第3天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 .3- 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bFGF:正常对照组和死后损伤组,于脑干网状结构内仅见 有少量表达阳性的神经细胞;脑干损伤组脑干网状结构内见许多大 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阳性细胞: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旺*F阳性细 胞增多,第3天达峰值。统计结果显示脑干损伤死亡组阳性细胞平 均数门.ZI土l.77)及阳性物平均灰度值Q4.42土0.63)与正常对 照组(5.16上0.96;ZO.of士1.61)及死后损伤组(5.42士1.17;1946 土1.73 )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吓功刀1人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PDGF:在正常对照组及死后损伤组大鼠的脑干网状结构 的神经元仅见少许PDGF阳性细胞;脑干损伤组3小时PDGF阳性 细胞开始增多,至第7天达到峰值。统计学显示脑干损伤3小时组, PDGF在脑干网状结构中的阳性细胞数u了9士 0.98)及阳性物平均 灰度值(22.90上 l.12)与正常对照组(3.41i 0.65;19.75土 0.69)及 死后损伤组门.58上0.93;19二2土0.87)b较有显著差异性(P<O.01). 结论: 卜 脑干损伤后内源性生长因子合成和释放增加,提示它们在 脑干损伤后的适应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活跃的作用; 2)内源性生长因子表达增强是机体在生活状态下对损伤及修 复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在夫去生命状态下机体则无此反应; 3)内源性生长因子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增多,是生前脑干损伤 的特异表现,这种改变可以作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