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健全,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很多企业通过内部发展、外部并购等方式逐步发展为跨越不同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一时成为国内民营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但不少民营企业走上多元化道路后,不但没有在新的业务或领域取得较好的发展,相反还将企业推入不期望的困境中。“代理假说”认为多元化经营是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层选择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利己行为。经理人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自身失业风险,提高薪酬水平,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声望,即使多元化经营会损害股东的利益,他们也还会不断选择多元化经营,造成公司多元化水平过高。因此,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时,并不都是理性的,很多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以后,反而会降低公司价值。公司多元化经营是董事会运作的结果,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东作为公司的委托人,委托董事会行使监督管理权。一方面,董事会需要制定与实施公司的经营策略,一方面还要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激励,保障股东财富最人化。公司治理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懂事会职能发挥得如何。因此公司能否做出正确的多元化经营决策与董事会职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而董事会特征很大方面决定了董事会职能的发挥,因此董事会特征对多元化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董事会特征是如何影响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国内外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研究结论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新的解释,拓展了董事会特征及其理论的适用性。本文利用2009年到2011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所有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实证检验的方法,分析董事会特征与企业多元化经营问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特征情况确实能影响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比如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加、高管层权利的集中能造成公司盲目多元化经营行为的发生,而董事会规模的增加、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却能推动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正确实施,减少企业盲目多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