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在其代表作《无法言说的经历:创伤、叙事、历史》(1996)中首创“创伤理论”这一术语。在当前的创伤研究中,普遍认为创伤是一种“非比寻常的”(extraordinary)“侵入性的”(invasive)和“粉碎性”(shattering)的体验。简·里斯(1890-1979)是出生在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加的英籍女作家,虽已逝去多年,如今仍具先锋意义。无论从学界广为接受的定义来考察,还是采取作家个人的视角,简·里斯的《早安,午夜》都不失为一个有关创伤的故事。文本生动描述了一个外来人在都市夹缝中寻求生存、无法摆脱困境的幻灭之旅,展现了边缘化他者在都市商品社会消费环境中的尴尬境遇。值得注意的是《早安,午夜》中的创伤书写呈现于明显的空间维度,小说中人物存在的地理场域、小说整体呈现的社会图景及文本情节与结构均凸显出空间性。本文以《早安,午夜》为研究文本,以叙事理论学者加布里埃尔·佐伦(Gabriel Zoran)在《建构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提出的空间理论及其对于文学作品中空间的分类为依据,从地形学、时空体和文本结构三个层次探讨空间叙事在小说创伤书写方面的作用,分析主人公萨沙从伦敦到巴黎穿梭于记忆和现实之间的城市漫步所体现的创伤表征,以及叙事空间对《早安,午夜》创伤主题表现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地形学空间作为创伤隐喻,用作为边缘人栖息地的旅馆、房间,作为孤独者避难所的酒吧以及作为城市迷宫的街道,将人物无法言表的内心创伤外化,体现了作家以文学手段关注边缘人物内心的努力;时空体空间作为小说情节运动不同方向的表征,用镜子反映着巴黎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客观世界,又以主人公萨沙反复无常的记忆反射着城市中人的主观世界,突出了创伤治疗中反思与行动的重要性;而文本选择、线性时序和视角结构则进一步将小说主题呈现于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他者共有的城市恐惧感和精神危机感的宏大背景之中,亦提升了创伤书写的审美价值。此外,本文进一步探究造成萨沙个体创伤及以萨沙为代表的边缘化他者集体创伤的原因,以寻求缓解创伤的途径。一方面萨沙的创伤是殖民主义的受害体现,另一方面身份认同危机使她陷入疯狂。文本通过空间叙事体现里斯寻求创伤治疗的努力。萨沙为走出创伤尝试与社会建立联系,也通过直面内心的创伤,在纷杂的尘世获得了存在感。本文通过解读空间叙事对于小说创伤主题的表现意义,剖析文本中导致创伤记忆的原因,探讨缓解创伤的途径,促进我们揣摩了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与里斯小说类似的本土文化和都市文化冲突问题,反思考虑弱势群体在大都市游离失所的感受和边缘化他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